2019音樂知識王第六週(8/19~9/1)-合唱

由於本週辦理知音音樂會,音樂知識王答題期間延長一週

答題方法說明: 1. 往下拉找到"本週題目",聽錄音。 2. 聽底下的四個youtube音樂,判斷這週的錄音是從哪一個音樂裡面錄下來的。 3.記下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 4.到知音拿答題卡,寫上姓名、日期、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投入答題箱 5.等著拿到抽獎獎品~~

上週聽了超超熱烈的弗朗明哥吉他,這週我們要來冷靜一下,聽個合唱嘍~

 

什麼是合唱?

 

每一本音樂辭典上都會說,合唱是由數人或多人分成不同聲部….

 

Choral這個字包含了co-共同以及oral-演唱(或口語的)兩個字根,所以呢,只要兩個人以上一同演唱,就可以叫做合唱(choral)嘍。

 

合唱的起源可以說從人類會唱歌的時代就有了,大概與恐龍滅絕差不多時間吧中古世紀以前歷史記載的合唱都是與儀式性或宗教團體有關,例如修道院和教堂的唱詩班,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才開始有非宗教性質的合唱組織。最早演唱的曲目多半是聖母頌、玫瑰經、乞憐經還有各式經文歌等儀式性音樂,演唱的形式從齊唱、重唱或者分成更多聲部演唱都有,例如著名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通常是多人單一聲部齊唱,在16世紀時義大利作曲家阿雷格利(Alegri)曾經寫作過多達11個聲部的乞憐經(miserere發音是密塞雷雷..),算是這類合唱曲裡面最為繁複的了。

 

合唱可以單唱狀聲詞,例如La Re Hu…,也可以演唱歌詞,甚至也可以藉由不同聲部的旋律對話來演戲,例如巴哈寫作的清唱劇(cantata)

 

現代合唱通常分為SATB四個聲部,也就是女高音Soprano ,女低音Alto,男高音 Tenor,男低音 Bass組成。不過成員很多的合唱團還會再細分出男中音-Baritone

 

和女中音-Mezzo Soparano

本週題目

請問這段錄音,出自於下面哪一位作曲家的哪一首樂曲?(答案在下面的幾個youtube影片之中)

由於本週辦理知音音樂會,答題期間延長一週

作答時間8/19-9/1

1

曲名: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作曲:無

在新世紀音樂(New Age)和冥想音樂盛行的時候,曾經有過一股席捲樂壇和音響壇的葛利果聖歌旋風,這種安寧祥和甚至有種神聖昇華感的演唱,療癒了許多人的心靈。

 

不過,葛利果聖歌,其實不是一首歌

而且也不是葛利果做的。

 

現稱葛利果聖歌的這一套將近3千首的歌曲,是從八世紀開始由教會的作曲家和僧侶根據各種經文創作的歌曲。主要特徵是自由的節奏和單音齊唱,沒有和聲,旋律單純而甚少變化。這種齊唱形式來自於西元六世紀的羅馬教皇葛利果一世(Gregory)主導的聖歌發展,所以後來大家把這種合唱都稱為葛利果聖歌。

 

 

知音選的這個版本可以說是最原汁原味的道地詮釋,不是因為它是六世紀的錄音,而是因為這是由一群班乃迪克教派的僧侶在教堂裡演唱的,不僅有高超的音樂性,還有肅穆莊嚴的神聖性,可以說具備了所有聖歌該有的特質了。

 

2

曲名:哈利路亞(Hallelujah)

作曲:韓德爾(G. F. Handel)

這首出自於神劇彌賽亞(Messian)第二部結尾裡的大合唱,大概是合唱曲裡面最為著名的曲目了。以詹能斯(Charles Jennens)從聖經篇章裡節錄歌頌救世主的文字寫成的彌賽亞,雖然被稱為神劇(不是很神奇厲害的那個神…),但是整齣神劇裡沒有任何角色扮演、動作、劇情和對話,從頭到尾僅有器樂伴奏和合唱,實際上比較接近清唱劇的形式。

3

曲名:藍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

作曲:小約翰史特勞斯(J. Strauss)

到過維也納的人都知道,多瑙河其實是綠色的,但是你知道藍色多瑙河原來是一首合唱曲嗎?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是小約翰史特勞斯最膾炙人口的作品,這首應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Wiener Männergesangsverein)之約創作的合唱圓舞曲原本只有男聲四部合唱,在演出前史特勞斯才利用空閒編出了鋼琴伴奏,但是男聲協會臨時希望改用管弦樂,史特勞斯也不負所託用極短的時間改編為管弦樂版本。1867215日首演的時候,史特勞斯正在維也納宮庭裡指揮史特勞斯樂團,因此由魯道夫指揮男聲協會在戴安娜浴池廳演出。

曲名的標題美麗的藍色多瑙河取自匈牙利詩人貝克(Karl Isador Beck)的詩句,並不是史特勞斯自己加上去的,在原稿中並沒有這樣的標題,貝克描寫的多瑙河也不是藍色,而是帶有泥濘的褐色。魏爾寫作的歌詞也僅是用嘲諷的語氣,呼籲農人、地主和各種群眾拋棄戰敗的悲傷和低迷,一同參加狂歡節,連多瑙河的名字都沒有提到。到了1890年男聲合唱協會的法蘭茲(Franz von Gernerth)改寫成讚頌多瑙河的詩句,裡面才出現了美麗的藍色多瑙河

完成這首曲子的隔年,史特勞斯家族為了到法國參加萬國博覽會,將藍色多瑙河改編成純管弦樂演奏,才讓藍色多瑙河綻放她應有的光芒,成為傳頌不息的經典名曲。

4

曲名:哦!命運啊!(O Fortuna)

作曲:卡爾奧福(Carl Orff)

這首波蘭舞曲之所以會成為”英雄”(Heroic),並不是蕭邦的本意,而是來自於一位女性的讚嘆。

蕭邦跟大多數作曲家一樣,希望聽眾從音樂的音符本身而不是標題來猜測它的含意,因此除了題獻給他人以外,基本上不會為作品增加標題或副題。

這首樂曲會被稱為英雄是因為蕭邦的女友-喬治桑(George Sand)在寫給蕭邦的信中,形容這首樂曲充滿了啟示、力量、堅強,正如同法國大革命的精神,英雄般的象徵。

有趣的是,蕭邦本人雖然英俊瀟灑,卻體弱多病,跟這首樂曲呈現的堅強氣度恰好相反。而他的女友-喬治桑,則是個性堅強,男性化,支持女性主義喜歡探討各種嶄新概念的女性小說家。

這裡知音為大家選擇的是阿格麗希的演奏版本,以她高超的演奏技巧,即便稱她為當代的鋼琴之神也毫不為過。但是除此之外,幼年時遭母親嚴逼著練琴造成的陰影,也讓她練成了富有正義感又堅強而直爽的個性。1980年她獲邀在蕭邦鋼琴大賽擔任評審,因為評審們在第三輪比賽時淘汰了極有天分的波哥雷利奇( Ivo Pogorelić),個性強悍的她竟然當場退席抗議,一時震驚各界。她犀利明快,同時又細膩精準的演奏風格,加上直爽豪邁的英雄氣質,正是詮釋這首樂曲的最佳人選!哦!命運啊!(O Fortuna)出自於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這本在19世紀才從德國南方的本篤修道院發現的歌曲集,包含了1113世紀各種體裁的情歌和宗教歌曲,附有由葛利亞得(Goliard)以古樂譜譜寫的旋律。布蘭詩歌不是傳統的宗教歌曲,而是寫給宗教人員和青年看的勸世歌,提醒他們道德和世俗的各種磨難和誘惑。1935年德國音樂家卡爾奧福選出其中的24首,重新譜曲,才成為現在大家聽到的布蘭詩歌。

 

雖然旋律聽起來有要爆發聖戰般的盛大和刺激感,這首樂曲講的其實是命運捉弄人,總是不讓你達成所願,簡單說,就是自怨自艾的酸文而已啊

2019音樂知識王第五週(8/12~8/18)-弗朗明哥吉他

答題方法說明: 1. 往下拉找到"本週題目",聽錄音。 2. 聽底下的四個youtube音樂,判斷這週的錄音是從哪一個音樂裡面錄下來的。 3.記下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 4.到知音拿答題卡,寫上姓名、日期、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投入答題箱 5.等著拿到抽獎獎品~~

在贊助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又靠著無敵艦隊稱霸整個大西洋,在歐洲叱吒風雲的西班牙,它的霸業雖然隨著大航海時代沒落了,數百年之後卻靠著另一項秘密武器,征服了全世界,那就是著名的弗朗明哥音樂!

 

弗朗明哥(flamenco)並不是一種舞蹈,它可以用來稱呼發源自安達魯西亞(Andalucia)的音樂和舞蹈,也有人用它來稱呼所有的西班牙舞蹈。

 

因為弗朗明哥舞蹈非常重視舞者和音樂,以及舞者和觀眾的互動,所以作為基本伴奏的吉他既演奏旋律,也要利用左手敲擊指板,還有右手拍、打面板做出呼應舞者舞步的節奏。

 

 

 

 

來看一段標準的弗朗明哥舞,舞者的動作集中在手部還有腳踏的節奏。

背景的吉他可以說是舞蹈的一部份而不是伴奏音樂,吉他手會根據舞者的舞步和情緒隨時改變彈法或使用演奏技巧。

同時請注意聆聽吉他之外的拍手聲,這也是舞蹈節奏的核心。

 

來看一下Palmas的標準示範教學,拍手可是非常非常非常有學問的,除了要學習不同音色的拍法,還要背熟各種flamenco的基本節奏,還要隨時觀察舞者和吉他手的表現,適時給予支持,點出節奏。

另外弗朗明哥舞與阿根廷的探戈一樣,最重要的不是固定的舞步和節奏,而是舞蹈本身有沒有表達出舞者最深沈而熱烈的情感。所以弗朗明哥音樂通常沒有完全固定的旋律,只有節奏型、主要旋律片段、調式等骨架,所以即使演奏同一首歌曲,詮釋和演奏也不會相同。造成旋律變化的可能是演奏者當時的心情,也可能是觀眾們的反應,所以是非常具有個人特色,也是很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的音樂。

 

弗朗明哥舞蹈的節奏主要表現在舞者腳步踩踏的音響,還有拍手或是響板上。所以伴奏的樂師除了吉他外,還常常有專業的拍手師。拍手(palmas)造成的節奏和音樂情緒變化,往往可以左右舞者的表現。在吉他獨奏上,這部分就變成了各種敲擊指板和面板的技巧。(稱為golpe發音是勾佩)

 

弗朗明哥吉他最大的特色就是強力的掃弦(rasgueo 發音是拉死歸多…),用拇指以外的手指迅速掃過琴弦,製造出強烈的聲響。有的人說,這就是弗朗明哥的風格。其實,這只是吉他手表達強烈情感的方法之一,弗朗明哥音樂的核心是個人情感表達還有音樂演奏時的互動,不是嘩啦嘩啦的音響效果。

除此之外,弗朗明哥音樂的重心在於表達的情感,並不是”聲音”,所以演奏者不會特別避免發出嗤擦的撥弦聲,或者因為震動太大發出的打弦聲,而是把它們也視為音樂的一部份。就好像葡萄牙法多(Fado)歌曲一樣,弗朗明哥歌曲不崇尚美聲,帶點沙啞和嘶吼的音色反而是演唱的主流,他們覺得這樣的表現更深刻而真實。所以吉他音樂演奏也帶有相同的想法。

來看一下 rasgueo的演奏示範

弗朗明哥冷知識 Fun Factors

為什麼觀眾一直在鬼叫...

報告老師!這些觀眾很沒品,別人跳舞的時候他們一直喊...

觀眾不叫好,舞者是要怎麼跳?

弗朗明哥舞蹈非常重視交流,觀眾在正確的節奏點上喊出鼓勵的話,例如Ale,Bravo,對舞者來說就是讓她更賣力跳舞的"蠻牛"啊~
(๑•̀ㅂ•́)و✧

本週題目

請問這段錄音,出自於下面哪一首樂曲?(答案在下面的幾個youtube影片之中)

注意!本週部分曲目源自於傳統舞蹈,沒有作曲家!

作答時間~8/12~8/18  

1

曲名:法盧卡(farruca)

作曲:傳統舞蹈音樂

卡羅斯蒙托亞(Carlos Montoya)是弗朗明哥吉他音樂風格的領導者,與阿根廷的皮亞佐拉一樣。他的演奏讓吉他從舞蹈伴奏的角色,搖身一變為散發出強烈西班牙風格的獨奏樂器,因此影響了許多古典吉他的演奏者和作曲家,甚至讓西班牙成了古典吉他的超級朝聖地。很多學古典吉他的人都會說,沒去西班牙學習過吉他,根本就虛度此生了啊~

這首樂曲來自於傳統上僅由男性來跳的法盧卡舞,4拍子節奏的每1.3.5.7拍都要加上重音,速度非常快,因此蒙托亞的詮釋才會帶有如此多的rasguedo,聽起來非常陽剛而猛烈。

2

曲名:日舞地中海(Mediterranean Sundance)

作曲:米歐拉(Al Di Meola)

這首樂曲出自於米歐拉的專輯-Elegant Gypsy(優雅的吉普賽),由於長期學習爵士樂和接觸各種不同風格音樂,米歐拉的作品通常都是融合各種音樂風格而成。 這個演奏版本是由米歐拉與人稱魯西亞的帕可(Paco de Lucía)的西班牙吉他大師葛每茲(Francisco Gustavo Sánchez Gomes)共同演奏。融合了爵士樂與弗朗明哥的素材不能稱為純粹的弗朗明哥,但是兩把吉他競奏和對話的演奏方式,卻表現了弗朗明哥音樂表達和對話的特色。

3

曲名:唐‧科提斯‧馬雅(Don Cortes Maya)
作曲:拉法葉.科提斯(Rafael Cortes)

4

曲名:雷庫歐娜的馬拉圭娜(Malaguena de Lecuona)
作曲:帕可迪魯其亞(Paco de Lucia )(原意是魯其亞的帕可,或是來自魯其亞的帕可)

這裡知音沒有要介紹這首樂曲….

但是這個人用來演奏的是1924年的羅德理哥吉他,這可是相當於小提琴界的史特拉底瓦里斯的珍品!!

2019音樂知識王第四週(8/5~8/11)-木琴

答題方法說明: 1. 往下拉找到"本週題目",聽錄音。 2. 聽底下的四個youtube音樂,判斷這週的錄音是從哪一個音樂裡面錄下來的。 3.記下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 4.到知音拿答題卡,寫上姓名、日期、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投入答題箱 5.等著拿到抽獎獎品~~

這週的主角是一個有稜有角的樂器木琴。

 

上週介紹的魯特琴(lute)是從阿拉伯傳來,離歐洲還算有點近,這週的木琴可是遠從非洲越洋過海而來呢!

 

 

常見的木琴可以分成兩種基本款式,馬林巴琴(marimba)還有xylophone(讀做宰了風,一般都譯為木琴),馬林琴的琴鍵背面以弧形的方式挖空,聲音較為柔和,木琴(xylophone)則整塊都是長方形,聲音較為尖銳清晰。

馬林巴琴的音磚 http://www.lonestarpercussion.com/Rosewood-vs-Synthetic-vs-Padauk-Marimba-Bars.html

這段影片是木琴xylophone,聲音尖銳突出

這段影片是馬林巴琴marimba,聲音柔和,尾音較長

木琴的誕生

每次國際新聞講到非洲,不是病毒、戰爭就是飢荒和乾旱。不過,在音樂上非洲可是被稱為歌舞大陸的神奇地方,非洲人無事不歌,無事不舞,已經到了有人隨便哼一小段旋律,街邊的路人馬上可以集體接唱回應的地步。而且在唱和之外,他們還可以隨手拿起鍋碗瓢盆,馬上打出相應的節奏。木琴就是誕生在這樣一個歡樂無比的音樂天堂。

非洲木琴的形式非常多樣,把幾塊木板用繩子串起來,就是一個簡單的木琴。遇到大型活動和儀式,還可以派出行走木琴隊,每個人隨身背著用葫蘆當音箱的巴拉風琴(balafon)。

巴拉風琴balafon https://hiveminer.com/Tags/balafon

木琴可以獨奏,也可以幾個人一起合奏打同一台木琴,有些部族還會製作特大型合奏木琴,在地面挖洞當音箱,擺兩根木桿直接把木塊放在上面打。

木琴的構造

 

木琴主要由音磚(tone bar)和共鳴管(resonator)組成,共鳴管的作用就像小提琴和吉他的音箱,負責讓聲音在裡面反射,除了放大音量外,也能延長聲音的長度和潤飾音色。音磚部分主要由各種硬木材質製成,例如玫瑰木(rosewood)或烏木(ebony),共鳴管通常是以銅為主的合金,長度隨音高變化,越低音的共鳴管就越長。

https://www.thomann.de

木琴的演奏方法

 

身為打擊樂器(percussion)的核心成員,木琴當然是用敲擊的方式演奏。不過木琴的琴槌(mallet,注意!千萬別說成是棒子-stick,那樣就low掉了)有很多種不同材質,常用的有橡膠、硬塑膠、棉布、羊毛,棉和毛料的棒頭還有不同硬度可以選擇。

各種材質的琴槌 https://www.interstatemusic.com

讀到這裡應該有人想舉手問了~老師,一個人只有兩隻手,一次只能打兩個音,那要怎麼演奏出超過兩個音的和絃?

 

別擔心,現代木琴演奏者早就從雙棒流進化到六棒流甚至八棒流了!利用兩指的指縫來握棒,一次最多可以拿八根棒子,鋼琴可以彈出的和絃,木琴差不多也都能敲出來,而且只要控制好握棒的角度,演奏超大的和絃也不成問題,不受手指長短限制。

本週題目

請問這段錄音,出自於下面哪一位作曲家的哪一首樂曲?(答案在下面的幾個youtube影片之中)

作答時間8/5~8/11 

1

曲名:薩爾達傳說主題曲

作曲:近藤浩治(Koji Kondo)

這麼知名的電動遊戲主題曲,應該不用知音老師特別介紹了吧~

 

這是多人雙棒演出

2

曲名:馬利歐兄弟

作曲:近藤浩治(Koji Kondo)

這首樂曲更是知名了….

 

單人四棒演出

3

曲名:木琴奏鳴曲(Sonata for Xylophone )
作曲:庫爾斯(Zach Koors)

4

曲名:鐘之頌歌(Carol of the Bells )
作曲:尼柯(MattNickle ​)

2019音樂知識王第三週(7/29~8/4)-魯特琴

答題方法說明: 1. 往下拉找到"本週題目",聽錄音。 2. 聽底下的四個youtube音樂,判斷這週的錄音是從哪一個音樂裡面錄下來的。 3.記下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 4.到知音拿答題卡,寫上姓名、日期、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投入答題箱 5.等著拿到抽獎獎品~~

這週知音要繼續帶大家走一趟迷你的小時光旅行,看看從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之前存活到現在的魯特琴(Lute)~

 

什麼是魯特琴呢?

 

魯特琴的原型是阿拉伯的烏德(Ud)琴,有梨形的音箱和很短的琴頸,琴身很輕,便於在馬上彈奏。在中世紀時傳入歐洲,被稱為魯特琴(Lute),中國的琵琶也來自於同樣的樂器。

傳入歐洲之後,魯特琴依照使用的音樂類型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型制,弦數從4弦到12(加入共鳴弦後可能更多),琴頸有呈直角,也有做成筆直的樣式。

直頸6絃魯特琴 photo credit: https://www.guitarfromspain.com
曲頸8絃魯特琴 photo credit: https://larkinthemorning.com

早期的魯特琴是用羊腸做為琴弦,聲音很小,所以很多琴都設計成雙絃,也就是用兩條絃同時彈奏同時發音。

(別懷疑,是真的!歐洲人不養蠶所以只好用其他具有韌性的材料來製絃)

文藝復興時期晚期,為了增加聲音長度和潤飾音色,發展出在琴身旁邊設置低音共鳴弦(sympathetic string),不彈奏時也能靠著與彈奏出的琴音共鳴發聲的樣式,稱為西奧伯琴(Theorbo)

用鋼琴來舉例,共鳴弦的作用就好像踩下制音踏板(damper pedal)時的效果,沒彈的絃也會跟著共鳴發聲,讓音量變大,音色更豐富。

 

12絃西奧伯琴 影片截圖:https://youtu.be/FnpaMm_2QYc

因為攜帶方便,材料不貴又容易製造,魯特琴在歐洲曾經相當流行,無論是舞蹈、詩歌、民謠或是器樂合奏和獨奏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巴洛克時期以前幾乎所有的合奏或室內樂團都有魯特琴的聲部,也有很多作曲家為它譜寫了各式的獨奏和協奏曲。不過到了古典時期以後,魯特琴便從交響樂團和室內樂編制內逐漸消失。除了轉調和音量等樂器性能的問題之外,音樂寫作的風格不同還有其他弦樂器撥奏(pizzicato)技法的成熟,都讓魯特琴失去了無可取代的地位。(簡單來說就是音量小,不方便轉調,而且既然其他弦樂器也能撥絃,就不需要多一個只能撥奏的樂器嘍)

 

現代的魯特琴除了獨奏外,大多用於專門演奏巴洛克或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古樂團,交響樂團裡是看不到的呦~

本週題目

請問這段錄音,出自於下面哪一位作曲家的哪一首樂曲?(答案在下面的幾個youtube影片之中)

作答時間7/29~8/4  **因部分作品比較長,題目會從前5-7分鐘的旋律選出

1

曲名: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Violin Sonata no.1 in g minor BWV1001)
作曲:巴哈(J.S. Bach)

這是巴哈專為小提琴寫作的一組無伴奏曲目,一共有六首,題名是為小提琴獨奏而作的六首奏鳴曲及組曲。

 

2

曲名:G大調夏康舞曲(Chaconne in G Major)

作曲:羅伯特達彌賽(Robert de Visée)

羅伯特是17世紀的魯特琴及小提琴家,曾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十五世的宮廷裡擔任樂師。他為吉他寫作的十二首組曲,堪稱古典吉他的不朽之作。這首夏康舞曲出自於這套組曲的第九首。

 

以序曲搭配各式舞曲和卡農形式寫作成組曲(partita)示巴洛克時期非常流行的作法,組曲裡面的夏康、阿拉曼德(Allemande)、基格(Gigue)、薩拉邦德(Sarabande)…等等,都是當時貴族間常跳的舞蹈,幾乎每一位巴洛克作曲家都寫過這些舞曲,所以下回千萬別再把小步舞曲當成巴哈那首著名樂曲的專屬名字,因為同樣名字的舞曲隨便撈都有幾千首啊~

3

曲名:再見了我的愛(Adiu mes amours)
作曲:史賓那其諾(Francesco Spinacino)

史賓那其諾是十六世紀的義大利魯特琴家及作曲家,他所創作的曲目僅有數十首留存。

 

4

曲名:卡那里爾斯(Canarios)

作曲:卡普士百嘉(Johann Hieronimus Kapsberger)

卡普士百嘉是十六世紀的魯特琴演奏家及作曲家,雖然他的演奏技巧在當時備受推崇,不過留下的作品卻不多。 卡那里爾斯原本是寫給魯特琴獨奏的作品,這裡知音特別選擇了魯特琴與阿拉伯通巴鼓(Tombak)合奏的版本,因為在詩歌演唱、民間音樂(貴族以外的)的演奏中,魯特琴經常與各式的手鼓一同演出,有時也會利用琴身的腔體當作鼓來使用,打出與音樂互相呼應的節奏。而且魯特琴源自阿拉伯,與通巴鼓合奏,就像是遇見故鄉來的老朋友一樣呢。

2019音樂知識王第一周答案

音樂知識王第一週答案

理查史特勞斯 為法國號與樂團而做的協奏曲第一號

本週獎品

得獎者

魏♬千

林♬婷

奚♬

廖♬鈺

2019音樂知識王第二週(7/22~28)-波蘭舞曲

答題方法說明: 1. 往下拉找到"本週題目",聽錄音。 2. 聽底下的四個youtube音樂,判斷這週的錄音是從哪一個音樂裡面錄下來的。 3.記下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 4.到知音拿答題卡,寫上姓名、日期、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投入答題箱 5.等著拿到抽獎獎品~~

繼上週的”法國”號之後,這週知音要帶大家繼續遊歷歐洲,來聽聽波蘭舞曲。

什麼是波蘭舞曲

波蘭舞曲(polonaise)就字面來說,就是來自於波蘭的舞曲。歐洲人跟台灣有一點非常不同,就是很愛跳舞,每一個國家都有很多種用於不同場合的舞蹈,每一種舞又有不同的舞步、節奏和音樂風格。可是歐洲人在匯集各種豐富音樂文化的同時,卻又常常很簡陋的只用國名或地名來稱呼音樂,例如用土耳其(turka)來稱呼各種進行曲(我們翻譯為土耳其進行曲,不過當時通稱Alla Turka,就是土耳其的意思),用阿拉伯風(Arabesque)來稱呼所有仿阿拉伯音樂風格或表現較為華麗的樂曲。所以波蘭舞曲一詞,原來指的是所有來自於波蘭的舞蹈和音樂,後來因為很多作曲家都選擇了其中一種三拍子節奏的舞曲風格來創作,再加上蕭邦寫作的波蘭舞曲在歐洲廣為流行,波蘭舞曲就變成這種風格的代稱了。

**有的樂譜會把polonaise翻譯為波羅奈斯舞曲。

波蘭舞曲的特色

波蘭舞曲的節奏是三拍子,但是與小步舞曲和圓舞曲不同,波蘭舞曲的節奏不是強-弱-弱,而是強-弱-次強。每一小節的第一拍有明顯的重音,第三拍則會稍微提高音量,作為下一個強拍的預備。


 

波蘭舞曲的速度通常不快,比較接近小步舞曲的優雅風格。

接下來先讓我們看一下波蘭舞曲的示範舞步,以下是維也納自由舞蹈學會(Academy of Danse Libre )在2012年舉辦的舞會錄影

雖然每一種樂器和演奏組合的曲目都有波蘭舞曲,但是在出身波蘭的音樂家-蕭邦(F. Chopin)創作了一系列號稱”正統”(authentic)波蘭風格的作品之後,波蘭舞曲便流行的更廣,而這些作品,包含英雄、革命、軍隊及華麗大波蘭舞曲等,也成為波蘭舞曲的代表作。

不過呢…..蕭邦寫的這些波蘭舞曲,因為速度和力度(強弱)的變化與一般波蘭舞曲相比太大,實際上是”不能”用來跳舞的。

波蘭舞曲冷知識 Fun Factors

波蘭舞曲都是波蘭人作的嗎?

報告老師!既然波蘭舞曲是從波蘭名產,那,我們聽到的波蘭舞曲應該都是波蘭人作的吧....

不~大部分的波蘭舞曲都"不是"波蘭人作的

雖然波蘭有很多傳統舞蹈音樂,但是除了蕭邦的作品之外,以波蘭舞曲為名的樂曲幾乎都不是波蘭人寫的....
(๑•̀ㅂ•́)و✧

本週題目

請問這段錄音,出自於下面哪一位作曲家的哪一首樂曲?(答案在下面的幾個youtube影片之中)

作答時間7/22~7/28  **因部分作品比較長,題目會從前5-7分鐘的旋律選出

1

曲名:華麗大波蘭舞曲第二樂章(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Op.22)

作曲:蕭邦(F.Chopin)

華麗大波蘭舞曲全曲共有兩個樂章,第二樂章是為了鋼琴與管弦樂團合奏而寫,也是這首樂曲最早的版本,後來蕭邦應小提琴家哈本奈克(François Habeneck)之邀,為他在巴黎舉辦的音樂會演出另外撰寫了第一樂章-平靜的行板(Andante spianato,spianato也可以譯為順暢)。這首樂曲是蕭邦的創作中唯一具有兩個樂章的波蘭舞曲,第一樂章極其優美而順暢,第二樂章用極為厚重的和絃和轉位再升高的手法,塑造出華麗而盛大的美感。

這首樂曲可以說是鋼琴家的必備曲目,也是蕭邦鋼琴大賽必定會出現的指定曲,因此有非常多演奏版本。這裡知音特別選出李雲迪在18歲時的版本,當年的演奏雖然還有些青澀,但是不慍不火的詮釋,加上恰如其份的優雅,卻是他當年擊敗眾多高手,獲得蕭邦鋼琴大賽的最大關鍵。大家只要聽聽同樣來自對岸的鋼琴家朗朗的演出,便能知道。蕭邦為了呈現堂皇華麗的感覺,安排了厚重的和聲及強而有力的節奏,很多年輕音樂家耐不住內心的激動,讓音樂表情過度誇大,以致於少了些充滿恢弘氣度卻又能時刻保持優雅姿態的”蕭邦味”呢。

 

2

曲名:告別波蘭舞曲(Pożegnanie Ojczyzny,A Farewell to the Homeland)

作曲:歐金斯基(Michał Kleofas Ogiński)

歐金斯基與蕭邦同樣來自波蘭,但是與離開家鄉謀求發展的蕭邦不同,他原本是出身貴族的波蘭的外交官和政治家,在1794年柯斯丘什科起義失敗後(由柯斯丘什科發起,為了幫助當時弱小的波蘭脫離普魯士和俄羅斯兩大國家的欺凌和割據。),他黯然離開波蘭,移民到法國。這首告別波蘭舞曲正是他當時見證了一蹶不振的祖國受到強國欺凌和血腥鎮壓,被迫只好離開家鄉時所創作。

3

曲名:波蘭舞曲改編自歌劇奧涅金(Polonaise from Eugene Onegin)

作曲:柴可夫斯基,改編:李斯特(F. Liszt)

三幕歌劇奧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是柴可夫斯基根據俄國文學家普希金的詩而創作的抒情歌劇,後來鋼琴家李斯特將其中的波蘭舞曲部分改編為鋼琴演奏。

李斯特小的時候曾經看過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的演出,受到極大的震撼,從此立志要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而一直努力的練習和發展演奏技巧。李斯特可以說是現代鋼琴演奏技法最主要的推手,同時因為他個人的興趣還有想讓偏僻鄉鎮也能聽到偉大交響曲作品的理想,將許多交響曲和歌劇改編成鋼琴獨奏,因而大量增加了鋼琴作品的數量和表現力。

4

曲名:英雄波蘭舞曲(Polonaise in A flat major, Op 53)

作曲:蕭邦(F. Chopin)

這首波蘭舞曲之所以會成為”英雄”(Heroic),並不是蕭邦的本意,而是來自於一位女性的讚嘆。

蕭邦跟大多數作曲家一樣,希望聽眾從音樂的音符本身而不是標題來猜測它的含意,因此除了題獻給他人以外,基本上不會為作品增加標題或副題。

這首樂曲會被稱為英雄是因為蕭邦的女友-喬治桑(George Sand)在寫給蕭邦的信中,形容這首樂曲充滿了啟示、力量、堅強,正如同法國大革命的精神,英雄般的象徵。

有趣的是,蕭邦本人雖然英俊瀟灑,卻體弱多病,跟這首樂曲呈現的堅強氣度恰好相反。而他的女友-喬治桑,則是個性堅強,男性化,支持女性主義喜歡探討各種嶄新概念的女性小說家。

這裡知音為大家選擇的是阿格麗希的演奏版本,以她高超的演奏技巧,即便稱她為當代的鋼琴之神也毫不為過。但是除此之外,幼年時遭母親嚴逼著練琴造成的陰影,也讓她練成了富有正義感又堅強而直爽的個性。1980年她獲邀在蕭邦鋼琴大賽擔任評審,因為評審們在第三輪比賽時淘汰了極有天分的波哥雷利奇( Ivo Pogorelić),個性強悍的她竟然當場退席抗議,一時震驚各界。她犀利明快,同時又細膩精準的演奏風格,加上直爽豪邁的英雄氣質,正是詮釋這首樂曲的最佳人選!

2019音樂知識王第一週(7/8~22)-法國號

答題方法說明: 1. 往下拉找到"本週題目",聽錄音。 2. 聽底下的四個youtube音樂,判斷這週的錄音是從哪一個音樂裡面錄下來的。 3.記下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 4.到知音拿答題卡,寫上姓名、日期、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投入答題箱 5.等著拿到抽獎獎品~~

每一首聽起來氣勢磅礡的交響曲,背後都有一群法國號們在奮力支撐著。

無論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或是約翰威廉斯的許多電影主題曲,都可以聽到法國號時而輝煌燦爛時而溫柔淺唱的美妙音色。

 

在交響樂團中被稱為號角(Horn)的法國號,除了交響曲中偶爾出現的獨奏以外,獨奏曲和協奏曲目比其他吹奏樂器少很多,大多數時候都擔任合奏或協奏的角色,例如在銅管五重奏和管樂團的合奏。因此問起法國號有哪些著名曲目,除了銅管演奏者們以外,大概都會停頓許久無法回答。

 

為了不要讓身形和音色同樣美麗的法國號如此孤單落寞,今年的音樂知識王大賽就從法國號拉開序幕吧!

法國號是怎麼來的呢?

法國號的前身是號角,也就是歐洲古裝劇中國王登場還有皇家重要儀式時,樂手舉著吹奏的長桿喇叭。古代的號角(Horn)雖然在各種儀式和軍隊中廣泛使用,卻都是一根直管的形狀,能吹的音非常有限,而且高音不好吹,低音又不扎實。管身加長的號角音色比較好,卻又重又不方便攜帶。十七世紀的時候,法國人發明了彎管號角,把較長的管身捲成圓圈,就能兼顧音色和攜帶的方便,也大幅擴張了號角可以吹的音域。不過這種在通稱為獵號(trompe de chasse)的號角,通常只用在狩獵和節慶場合,直到十七世紀末期,才在室內樂和管弦樂團中流行開來。

法國號的前前前世-號角。由動物的角或骨頭製成,也有用海螺製造的。
法國人發明大圓彎管造型,兼顧音色和攜帶便利。這種號角現在通稱為自然號(natural horn)

法國號原本沒有按鍵,樂團演奏不同調時,樂手就要換不同長度的號,或者把樂器拆開來,換上不同長度的彎管(稱為變音管 crook)。可是樂曲中的半音依然很難演奏,而且轉調速度也很慢。後來有樂手發明了把手塞進喇叭口來微調音高的方法,總算是解決了半音不容易吹的問題。

法國號以及各種變音管(crook)。變音管雖然能增加演奏的音域,改變音色,拆裝卻很費時。

19世紀初德國人史托伊澤(Heinrich Stoelzel)在號角上裝置了閥門(valve),讓演奏者透過按鍵選擇氣流通過彎管,不用停下來換管就能改變音色和調性。後來岡培特(Edmund Gumpert) 和克魯斯佩(Fritz Kruspe)更發明了把F大調和bB大調法國號組合在一起的方法,從此法國號不僅轉調方便,能演奏的樂曲和音高也大量增加。

現代法國號,利用活塞改變氣流方向,不必更換變音管,而且只要控制三個按鍵。(彈鋼琴的人一定很羨慕吧...)

法國號冷知識 Fun Factors

他們的右手到哪裡去了?

報告老師!我看了很多張圖片,都看不到他們的右手,難道法國號會"吃手手"...咩?

右手正在喇叭口裡面忙著調整音色和音高呢!

所以有人說法國號手都很涼.... 不是他們吹的段落很少,是手放在喇叭裡面吹風,很涼啊....
(๑•̀ㅂ•́)و✧

法國號的彎管到底有多長?

報告老師... 剛剛有一隻螞蟻從我的吹嘴跑進去,我想知道多久以後它可以走出來....

法國號長18英尺

大概只比這種阿爾卑斯山號長個2.5倍而已,一個星期以內螞蟻應該爬的出來,如果它沒在彎管裡面迷路的話....
(ᗒᗨᗕ)/

本週題目

請問,以下這段錄音,出自於哪一位作曲家的哪一首樂曲?

作答時間7/8~7/22  **因部分作品比較長,題目會從前5分鐘的旋律選出。

1

聖女馬卡雷娜(La Virgin de la Macarena)

西班牙傳統歌曲,卡斯特拉諾斯編曲(Chris Castellanos)

2

第五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3

第三號法國號協奏曲第一樂章KV.447

莫扎特(W.A.Mozart)

4

為法國號與樂團而做作的協奏曲第一號( Concerto for French Horn & Orchestra No 1 Op. 11
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