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題方法說明: 1. 往下拉找到"本週題目",聽錄音。 2. 聽底下的四個youtube音樂,判斷這週的錄音是從哪一個音樂裡面錄下來的。 3.記下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 4.到知音拿答題卡,寫上姓名、日期、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投入答題箱 5.等著拿到抽獎獎品~~

這週知音要繼續帶大家走一趟迷你的小時光旅行,看看從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之前存活到現在的魯特琴(Lute)~

 

什麼是魯特琴呢?

 

魯特琴的原型是阿拉伯的烏德(Ud)琴,有梨形的音箱和很短的琴頸,琴身很輕,便於在馬上彈奏。在中世紀時傳入歐洲,被稱為魯特琴(Lute),中國的琵琶也來自於同樣的樂器。

傳入歐洲之後,魯特琴依照使用的音樂類型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型制,弦數從4弦到12(加入共鳴弦後可能更多),琴頸有呈直角,也有做成筆直的樣式。

直頸6絃魯特琴 photo credit: https://www.guitarfromspain.com
曲頸8絃魯特琴 photo credit: https://larkinthemorning.com

早期的魯特琴是用羊腸做為琴弦,聲音很小,所以很多琴都設計成雙絃,也就是用兩條絃同時彈奏同時發音。

(別懷疑,是真的!歐洲人不養蠶所以只好用其他具有韌性的材料來製絃)

文藝復興時期晚期,為了增加聲音長度和潤飾音色,發展出在琴身旁邊設置低音共鳴弦(sympathetic string),不彈奏時也能靠著與彈奏出的琴音共鳴發聲的樣式,稱為西奧伯琴(Theorbo)

用鋼琴來舉例,共鳴弦的作用就好像踩下制音踏板(damper pedal)時的效果,沒彈的絃也會跟著共鳴發聲,讓音量變大,音色更豐富。

 

12絃西奧伯琴 影片截圖:https://youtu.be/FnpaMm_2QYc

因為攜帶方便,材料不貴又容易製造,魯特琴在歐洲曾經相當流行,無論是舞蹈、詩歌、民謠或是器樂合奏和獨奏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巴洛克時期以前幾乎所有的合奏或室內樂團都有魯特琴的聲部,也有很多作曲家為它譜寫了各式的獨奏和協奏曲。不過到了古典時期以後,魯特琴便從交響樂團和室內樂編制內逐漸消失。除了轉調和音量等樂器性能的問題之外,音樂寫作的風格不同還有其他弦樂器撥奏(pizzicato)技法的成熟,都讓魯特琴失去了無可取代的地位。(簡單來說就是音量小,不方便轉調,而且既然其他弦樂器也能撥絃,就不需要多一個只能撥奏的樂器嘍)

 

現代的魯特琴除了獨奏外,大多用於專門演奏巴洛克或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古樂團,交響樂團裡是看不到的呦~

本週題目

請問這段錄音,出自於下面哪一位作曲家的哪一首樂曲?(答案在下面的幾個youtube影片之中)

作答時間7/29~8/4  **因部分作品比較長,題目會從前5-7分鐘的旋律選出

1

曲名: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Violin Sonata no.1 in g minor BWV1001)
作曲:巴哈(J.S. Bach)

這是巴哈專為小提琴寫作的一組無伴奏曲目,一共有六首,題名是為小提琴獨奏而作的六首奏鳴曲及組曲。

 

2

曲名:G大調夏康舞曲(Chaconne in G Major)

作曲:羅伯特達彌賽(Robert de Visée)

羅伯特是17世紀的魯特琴及小提琴家,曾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十五世的宮廷裡擔任樂師。他為吉他寫作的十二首組曲,堪稱古典吉他的不朽之作。這首夏康舞曲出自於這套組曲的第九首。

 

以序曲搭配各式舞曲和卡農形式寫作成組曲(partita)示巴洛克時期非常流行的作法,組曲裡面的夏康、阿拉曼德(Allemande)、基格(Gigue)、薩拉邦德(Sarabande)…等等,都是當時貴族間常跳的舞蹈,幾乎每一位巴洛克作曲家都寫過這些舞曲,所以下回千萬別再把小步舞曲當成巴哈那首著名樂曲的專屬名字,因為同樣名字的舞曲隨便撈都有幾千首啊~

3

曲名:再見了我的愛(Adiu mes amours)
作曲:史賓那其諾(Francesco Spinacino)

史賓那其諾是十六世紀的義大利魯特琴家及作曲家,他所創作的曲目僅有數十首留存。

 

4

曲名:卡那里爾斯(Canarios)

作曲:卡普士百嘉(Johann Hieronimus Kapsberger)

卡普士百嘉是十六世紀的魯特琴演奏家及作曲家,雖然他的演奏技巧在當時備受推崇,不過留下的作品卻不多。 卡那里爾斯原本是寫給魯特琴獨奏的作品,這裡知音特別選擇了魯特琴與阿拉伯通巴鼓(Tombak)合奏的版本,因為在詩歌演唱、民間音樂(貴族以外的)的演奏中,魯特琴經常與各式的手鼓一同演出,有時也會利用琴身的腔體當作鼓來使用,打出與音樂互相呼應的節奏。而且魯特琴源自阿拉伯,與通巴鼓合奏,就像是遇見故鄉來的老朋友一樣呢。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