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題方法說明: 1. 往下拉找到"本週題目",聽錄音。 2. 聽底下的四個youtube音樂,判斷這週的錄音是從哪一個音樂裡面錄下來的。 3.記下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 4.到知音拿答題卡,寫上姓名、日期、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投入答題箱 5.等著拿到抽獎獎品~~
這週知音要繼續帶大家走一趟迷你的小時光旅行,看看從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之前存活到現在的魯特琴(Lute)~
什麼是魯特琴呢?
魯特琴的原型是阿拉伯的烏德(Ud)琴,有梨形的音箱和很短的琴頸,琴身很輕,便於在馬上彈奏。在中世紀時傳入歐洲,被稱為魯特琴(Lute),中國的琵琶也來自於同樣的樂器。
傳入歐洲之後,魯特琴依照使用的音樂類型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型制,弦數從4弦到12弦(加入共鳴弦後可能更多),琴頸有呈直角,也有做成筆直的樣式。


早期的魯特琴是用羊腸做為琴弦,聲音很小,所以很多琴都設計成雙絃,也就是用兩條絃同時彈奏同時發音。
(別懷疑,是真的!歐洲人不養蠶所以只好用其他具有韌性的材料來製絃)
文藝復興時期晚期,為了增加聲音長度和潤飾音色,發展出在琴身旁邊設置低音共鳴弦(sympathetic string),不彈奏時也能靠著與彈奏出的琴音共鳴發聲的樣式,稱為西奧伯琴(Theorbo)。
用鋼琴來舉例,共鳴弦的作用就好像踩下制音踏板(damper pedal)時的效果,沒彈的絃也會跟著共鳴發聲,讓音量變大,音色更豐富。

因為攜帶方便,材料不貴又容易製造,魯特琴在歐洲曾經相當流行,無論是舞蹈、詩歌、民謠或是器樂合奏和獨奏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巴洛克時期以前幾乎所有的合奏或室內樂團都有魯特琴的聲部,也有很多作曲家為它譜寫了各式的獨奏和協奏曲。不過到了古典時期以後,魯特琴便從交響樂團和室內樂編制內逐漸消失。除了轉調和音量等樂器性能的問題之外,音樂寫作的風格不同還有其他弦樂器撥奏(pizzicato)技法的成熟,都讓魯特琴失去了無可取代的地位。(簡單來說就是音量小,不方便轉調,而且既然其他弦樂器也能撥絃,就不需要多一個”只能撥奏”的樂器嘍)
現代的魯特琴除了獨奏外,大多用於專門演奏巴洛克或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古樂團,交響樂團裡是看不到的呦~
本週題目
請問這段錄音,出自於下面哪一位作曲家的哪一首樂曲?(答案在下面的幾個youtube影片之中)
作答時間7/29~8/4 **因部分作品比較長,題目會從前5-7分鐘的旋律選出
1
這是巴哈專為小提琴寫作的一組無伴奏曲目,一共有六首,題名是為小提琴獨奏而作的六首奏鳴曲及組曲。
2
作曲:羅伯特達彌賽(Robert de Visée)
羅伯特是17世紀的魯特琴及小提琴家,曾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十五世的宮廷裡擔任樂師。他為吉他寫作的十二首組曲,堪稱古典吉他的不朽之作。這首夏康舞曲出自於這套組曲的第九首。
以序曲搭配各式舞曲和卡農形式寫作成組曲(partita)示巴洛克時期非常流行的作法,組曲裡面的夏康、阿拉曼德(Allemande)、基格(Gigue)、薩拉邦德(Sarabande)…等等,都是當時貴族間常跳的舞蹈,幾乎每一位巴洛克作曲家都寫過這些舞曲,所以下回千萬別再把”小步舞曲”當成巴哈那首著名樂曲的專屬名字,因為同樣名字的舞曲隨便撈都有幾千首啊~
3
史賓那其諾是十六世紀的義大利魯特琴家及作曲家,他所創作的曲目僅有數十首留存。
4
作曲:卡普士百嘉(Johann Hieronimus Kapsbe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