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的主題是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
低音大提琴是體型最大的弦樂器,雖然每一個交響樂團都少不了它,可是它總是窩在樂團深處不起眼的小角落。它也能用弓拉奏,但是由於音域太低,作曲家經常只讓低音提琴演奏長音,或者用撥奏(pizzicato)的方式演奏分解和弦。
在爵士樂團裡,低音大提琴是最重要的伴奏和獨奏角色,爵士樂基本組合–爵士三重奏通常就是由低音大提琴、鋼琴和爵士鼓組成,這也是我們最常見到的爵士樂配置。爵士樂的低音大提琴通常演奏撥奏的和弦,因此爵士鋼琴中有一種低音伴奏法叫walking bass,就是用鋼琴的低音聲部來扮演低音大提琴的角色。
低音大提琴的體型到底有多巨大呢?全尺寸的琴,從琴頭到音箱底部大約是190公分,音箱最寬的地方約有70公分。簡單來說,大概就跟巨石強森(Rock Johnson)一樣高大。因為體型太大,大部分的演奏者都只能站著拉。而它專用的弓不但比大提琴還短,弓毛到弓桿的距離也比較寬,握法跟其他的弦樂器完全不同,是從側邊握弓。
低音大提琴的握弓法 photo credit by http://www.westonps.org
低音大提琴通常都是用機械式的弦鈕(peg 就是用來調音的地方),因為弦長越長拉力就越大,而它的琴弦拉力已經遠超過一般人能轉動的範圍,所以必須要利用齒輪來增加力量。
機械式琴鈕 photo crdit by http://www.mjbl.co.uk
請問這段錄音屬於下面哪一首樂曲呢?
第一首 萬哈爾的《D大調低音大提琴協奏曲》(Johann Baptist Vanhal – Double Bass Concerto in D Major )
雖然很多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都必須趨附在貴族的手下生活,但是萬哈爾的境遇特別的糟糕,他與海頓、巴哈和莫扎特同樣出生於18世紀晚期,身份卻是一位簽署了契約,不能自由離開或轉換工作的奴僕。13歲的時候,萬哈爾學習了小提琴和鍵盤樂器(大鍵琴和古鋼琴),後來又學了管風琴。在20歲的時候,終於能離開貴族的宅邸,去到維也納。做為一名管風琴師和小提琴家,萬哈爾的演奏技術都非常卓越,據文獻記載,他還曾經以小提琴手的身份參與了葛路克(Gluck)的著名歌劇-奧菲歐(Orfeo)的首演。
他的作品帶有些許的浪漫色彩,而且偏好使用奏鳴曲式,一聲寫了70多首的交響曲和各式器樂作品。
這首D大調協奏曲,是極少數的專為低音大提琴而創作的作品。
第二首 法朗克的《A大調低音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Cesar Franck sonata in A major, 2nd mov)
塞扎爾·法朗克(César-Auguste-Jean-Guillaume-Hubert Franck)出生在荷蘭聯合大公國(United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15歲就考入音樂院,是一名極為出色的作曲家及管風琴家,李斯特曾經誇讚他的管風琴演奏技術堪比巴哈在世(儘管李斯特沒聽過巴哈的演奏)。在畢業後,他曾經短暫的在外界尋找工作機會,但是那時候演奏家還不能靠著開演奏會賺錢,私人的演奏機會又時有時無,1842年的時候,法朗克只好回到比利時,當一名全職的音樂教授直到過世。在教書的期間,法朗克依然瘋狂的鑽研和精進管風琴演奏技術。
他的作品充滿了複雜的和聲及對位(簡單說,就是讓旋律與旋律間相互輝映,相互對話,相互競爭的寫作方法,所有的旋律都有獨立的生命力和重要性,而不是以某一旋律為主,其他聲部做為陪襯伴奏。)。
第三首 博泰西尼的《夢遊者幻想曲》Giovanni Bottesini Fantasia “La Sonnambula)
博泰西尼(Giovanni Bottesini)在義大利出生,父親是一位作曲家及豎笛家,幼年時他跟父親學習基礎樂理,也曾經在樂團演奏過定音鼓,以及學習小提琴。天賦異稟的博泰西尼非常想進入音樂院好好學習,但是因為家境貧困,他必須為自己爭取獎學金,偏偏當時音樂院的獎學金只有巴松管和低音大提琴兩個缺額,他只好放棄小提琴,改拉低音大提琴。四年後,博泰西尼的名聲傳遍米蘭,人們稱他是”低音大提琴的帕格尼尼”。除了演奏之外,他也接下了很多樂團和歌劇院的指揮職務。
第四首 舒伯特的《大琶琴奏鳴曲》( F. SchubertArpeggione Sonata )
這首樂曲在第一屆知識王的大提琴篇出現過,這裡知音就不要再介紹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