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威尼斯,在輕霧氤氳的街道上,一位身體瘦弱的紅髮男子急匆匆的跨過了鋪滿了石板的廣場,進入了一棟有著高聳十字架的宏偉建築。這個慈善孤兒院的少女們剛剛做完早禱,一面拾起手邊的樂器調音,一面向這位已經教導他們多年的教士和音樂家問好。安東尼奧。韋瓦第(Antonio Vivaldi)這位很久以前就已經將生命奉獻給虔誠信仰的教士,拖著孱弱的身體打開前一晚才剛剛完成的魯特琴協奏曲譜,在傾聽樂器的音準時,也一面構思著下一齣歌劇。四十年的生命對韋瓦第來說只是轉瞬,雖然他已經完成了數百首的協奏曲,數十齣歌劇以及數不清的小型器樂曲,但是他心中知道,對住在慈善孤兒院的這些少女來說,學習音樂可能會扭轉她們的人生,挽救可能墮入貧窮和社會底層的未來。魯特琴可能是當時義大利甚至歐洲最流行的弦樂器之一,從吟遊詩人到弄臣,連路邊不起眼的乞丐都能隨手彈出一段旋律,但是它的音量實在太小,幾把小提琴的音量就可能淹沒它的演奏,更不要說把它放到樂團裡面,或者,跟樂團一同演出協奏曲。為了克服這個問題,韋瓦第在樂團編制上做了妥協,他把整個樂團的角色分攤給魯特琴、兩把小提琴和一個低音樂器(Basso Continue 通常由大鍵琴演奏)。在幾個樂器的相互配合之下,協奏曲(Concerto)架構中原有的競爭(competitive)關係獲得巧妙的平衡,魯特琴和樂團間快速互換的三十二分音符,讓整首樂曲聽起來無比生動又具有活力。

如何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一直是古典音樂界最具爭議性的話題之一,樂器型制、調音、音律和演奏手法與現代的差異加上當時樂譜只寫出簡單旋律骨幹的慣例,讓演奏者陷入兩難。要用巴洛克小提琴還是現代小提琴來演奏,A音要調成430還是440Hz,稍有更動都會造成音響效果的巨大不同。以下知音選擇了兩個版本,第一個是採用現代樂器,編制也較為龐大的演奏。第二個則使用巴洛克樂器,依照原有編制。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