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年,雖然仍帶著對祖國波蘭的濃厚思念,蕭邦已經擺脫在維也納和慕尼黑遭受挫敗的情緒,在法國巴黎展開了明亮又充滿希望的演奏和作曲生涯。住在有美麗景觀的豪華宅邸,出入有馬車和男僕伺候的蕭邦,是上流社會和社交圈的寵兒。雖然在教學上獲得成功,他卻難以適應當時將鋼琴家當作競技選手般比較的風氣,逐漸淡出了演奏舞台。不用四處奔波演奏讓他有更多空閒時間用來作曲,也因此誕生了第一號詼諧曲( Scherzo No.1 op.20)等數首華麗又帶著蕭邦式優雅的優秀作品。

1835年是蕭邦生命中極其關鍵的時光,這一年中他在巴黎開了最後兩場公開演奏會,譜出了一段將以悲劇收場的深刻愛情,會見了思念已久將來卻無緣再見的父母親,生了一場令他初嚐死亡滋味的大病。就在這一年中,蕭邦,寫下了這首原題名獻給德斯特男爵夫人(Baronne d’Este)的幻想即興曲。以四對三節奏的快板激動的揭開序幕,鑲嵌著有如歌唱般圓滑優雅的中板,接續激烈的快板之後又續以如繁花飄落,嘆息般的尾奏。這首三段式的幻想即興曲,就像蕭邦生命中充滿著悲歡離合的1835年,在激盪著火焰般閃耀的光芒之後,毅然離開演奏舞台,在對未來的茫然和狂熱中,無意間闖進了Maria Wodzinska溫柔又優雅的懷抱,最後,卻以一場幾乎奪去生命,最後導致與情人被迫分離的大病收場。狂熱如火般的,對音樂的愛戀和渴望,和蕭邦那孱弱不堪的身軀總是不停的拉鋸者,就像這首樂曲著名的四對三節奏,然而,這樣的拉鋸,卻在他的生命中燃起了更為閃亮的火光,直到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刻,蕭邦優雅動人的氣質仍透過他的音樂娓娓訴說,在時空中不止息的迴盪。

知音為大家選播的是Valentina Igoshina在14歲時的演奏版本,雖然這可能不是最好的演出版本,但是這時的Igoshina正如1835年蕭邦為之傾心的Maria Wodzinska一樣,是氣質、美貌與演奏技巧都無懈可擊的天才鋼琴家。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