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音紀實講堂

台灣音樂中心贊助了很多的研究活動,其中最大的一項就是田野採集研究。獲得贊助的研究者都必須在計畫結束後,發表一場計畫成果的講座。聽起來好像學術味很濃,其實這是老少咸宜的學習機會。講座的對象多半是一般民眾,所以除了音樂內容簡介,也會有很多的音樂可以聽。

這次的原音紀實講堂是許常惠教授逝世十週年的紀念活動之一,

6/4有洪國勝的婚的記錄:排灣族七佳部落傳統歌謠與婚禮影音紀實

6/18有鄭光博的言的記錄:泰雅族北勢群社霧繞部落暨周邊文化採集研究

想瞭解台灣音樂的人要趕快把握機會呢!

原音紀實講堂時間表  你點

線上學習和聆聽台灣音樂文化

坐在沙發上也可以遊台灣!

很多人都覺得政府不重視台灣文化,其實是大家不知道文化單位們在做什麼。電視新聞和報紙是大家主要的資訊來源,但是,多數媒體對文化活動不感興趣,文化活動的新聞稿經常在編輯桌上石沈大海。(戰爭、外遇、車禍、殺人案件和街坊奇聞,隨便一則都可以佔據我們兩分鐘以上的生命,連女性胸部的相關新聞都比文化活動多…)傳藝中心、文建會、教育部和台灣音樂中心經常舉辦深度台灣文化導覽,以及各種適合庶民大眾的文化活動和學習工作坊。這次知音要介紹的就是台灣音樂中心的成果之一,台灣音樂的線上學習資源。

如果大家讀過知音關於民歌採集運動的文章,應該對台灣的民歌採集史有了初步的瞭解。除了耆老紛紛逝去,台灣音樂保存的最大困境,就是錄音資料分散、“凋零”,有很多使用早期媒材的錄音瀕臨損毀,很多採集來的錄音需要重新辨識分類(肇因於音樂家的浪漫性格,很多許常惠教授採集的錄音只有他自己知道採訪的人、時、地)。因此,台灣音樂中心除了贊助新的採集計畫以外,最大的目標就是將目前有的資料全部數位化。因為他們的努力,所以我們才能在家裡輕鬆學音樂!

台灣音樂中心的線上台灣音樂資料包含簡介和音樂欣賞兩部分,範圍則遍及原住民、漢族及當代音樂創作。這些由專家們撰寫的介紹非常精要,對想要在短時間內瞭解台灣音樂文化的人非常實用。讀了簡介之後,再點選下面的連結,就可以聆聽實際的音樂例子。

台灣音樂學習 點我

台灣的音樂神童?

上回知音曾經在幾歲開始學鋼琴最好 裡澄清過,世界上大多數的音樂神童都是在嚴苛又密集的練習中造就。同一篇文章也說明了幼年的絕佳聽力,來自於語言學習期的天性。但是,5/27 中國時報的這篇報導,確實是一種例外。報導中的小女孩在聽過一~兩遍之後,就能重複老師拉奏過的曲子,而且她已經六年級,早已超過語言學習期。

在大家讀這篇報導之前,知音要提醒大家一些關鍵的問題。首先,報導中的老師雖然學了六年,但是拉奏何種程度的曲目,老師本身程度如何,沒有任何說明。因此,小女孩模仿的可能是專業曲目,也可能只是初學用的曲目。

其次,聽力、記憶力和對聲響的敏感度,是學音樂的必要條件,但是操作樂器還需要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理解力。所以,這位小女孩真正過人之處不只是她的記憶力和聽力,也包括肌肉和感官知能的精細程度。

第三點,很多人仍然抱著趨近原始,就有更多可開發潛能的想法。所以黃學彥才會說“親愛國小學童學琴可用『進步神速』來形容。」山上的小朋友非常單純、沒有太多複雜思想,成為他們學習小提琴進步很快的原因。”

小朋友學習樂器的進度與單純程度無關,因為,沒上與正在上幼稚園的小朋友相比,正在上幼稚園的幼兒理解力、認知能力、邏輯能力較佳,通常學習進度也比較快。

無論如何,這篇文章也印證了知音所說的 學音樂沒有所謂黃金時期。而且,再有天賦的小朋友,也需要努力練習,也需要有毅力和耐力去克服困難。  這位小神童可是 每天都很努力練琴,才能入耳不忘,與其祈禱上天給你天賦,不如自己好好努力練習喔!

中國時報  2010 5/27報導

引用自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1050203×112010052700101,00.html

她學琴神速 聽兩遍就會拉

  • 2010-05-27
  • 中國時報
  • 【林志成/台北報導】

親愛國小音樂老師陳老師學了六年鋼琴,被同學稱為「神童」的六年級學生詹 詩婷五個月就學會他會彈的所有曲子。詹詩婷說,比較簡單的曲子聽老師拉兩遍,她就可以學會跟著拉;難一點學習時間要久一點。

詹詩婷的爸媽幫人辦桌、煮菜,並沒有傳授她什麼音樂技術。詹詩婷說,她喜歡唱歌,但從不知道自己有音樂天分,只是聽到老師彈鋼琴或拉小提 琴,聽幾次以後,她自己就可以學著演奏出來。詹詩婷在自己的小提琴上,雕刻原住民服飾圖案,這把琴是獨一無二的,她非常喜歡。她現在每天花不少時間練琴, 學會一首新曲子就非常高興;如果很久都學不會,她就覺得「學琴怎麼這麼累啊!」

在親愛國小教音樂的陳老師也是跟著小提琴家黃聖彥學小提琴,黃聖彥說,「親愛國小學童學琴可用『進步神速』來形容。」山上的小朋友非常單 純、沒有太多複雜思想,成為他們學習小提琴進步很快的原因。

Huun Huur Tu 與 北市國研討會 後記

雖然大家可能從世界音樂專輯或者各類電音舞曲remix的專輯中聽見Huun Huur Tu,而且這種四人一組的小樂團形式,也是由他們所創立。但是,這四位音樂家(其實已經換過兩位)其實一直在努力的延續、挖掘在蘇聯時期被破壞的傳統。專輯中很多歌謠都來自於各地的田野採集,有些甚至是向住在外蒙(Mongolia)的Tuva族群學來的。原始的歌曲多半短小簡單,但是,Huun Huur Tu改編之後就成為非常有Tuva特色的曲目。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所做的是前所未有的合奏和編曲,應該稱之為創新。但是,其實Tuva原來就有不同樂器或者歌唱與樂器間自由合奏的傳統。(在內、外蒙也都是這樣)所以,除了西方的和弦(用在吉他)概念,大部分的合奏方法還是努力遵循傳統的。

知音一直很好奇他們的樂器怎麼會這麼奇怪,原來,大多數的樂器都是找老樂器師重新翻制傳統樂器而來。而他們選用樂器的原則很簡單,只要符合音樂類型或者他們想要的音色就可以。例如Radik Tyulyush吹的笛子,其實就很像中東地區流行的ney,而不是蒙古傳統的limbe。

傳統的延續和創新,是音樂家和學者們一直喋喋不休的爭議。今天Huun Huur Tu給了一個很簡單的答案,傳統不是在樂器上,而是在我們的心中。從歌唱方法,老樂器和歌謠曲調、歌詞,都是音樂的主要素材,而他們的編曲和演奏,對於Tuva音樂而言,其實是一種基於傳統的劃時代改良。在Huun Huur Tu成名之後,很多青年起而效尤成立民俗樂團(folk ensemble),但是,這些人並不仿效Huun Huur Tu的編曲和組織方法,而是回頭向老一輩的Tuva人請教以往的音樂,再編成更好的曲調。Levin認為Huun Huur Tu不僅是一種模範,也教育了新一代的Tuva人。傳統因為創新而有了更好的生存條件和發展空間。

國家地理雜誌有關於Huun Huur Tu的專頁 

有一個中文部落格詳細的介紹Huun Huur Tu

這裡偷偷的貼一小段實況錄影—20100531006

遊學台灣-在地文化研習

行政院青輔會有一項非常好的活動,就是由專人帶領你參與台灣的各種文化活動-遊學台灣。活動雖然需要收費,但是,很多內容不是我們平常可以輕易參與或瞭解的。以豐年祭為例,很多人曾經“參觀”過豐年祭,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吃山豬肉喝小米酒,好像豐年祭就只是一種觀光和歡樂的大拜拜。但是,豐年祭的流程和歌謠背後都有特殊意義,參加豐年祭也必須要遵守部落的禁忌。如果沒有熟悉祭儀的人帶領,一般遊客是不能參與豐年祭的“非公開行程”,也看不見這些祭儀的意義。由文史工作者帶隊解說,可以讓大家深刻的瞭解文化脈絡和傳統精神,從膚淺的參觀,轉為深入的體會。

遊學台灣官方網站 

遊學台灣行程表

Huun Huur Tu 與 北市國研討會

台北市立國樂團在5/30下午於中山堂演出 默契神會,這次,請到了Tuva有名的Huun Huur Tu樂團。

uun Huur Tu樂團。引用自 http://www.tco.taipei.gov.tw/ct.asp?xItem=160981&ctNode=16868&mp=119041

如果大家讀過科學家費曼的相關書籍,應該聽說過一本書叫費曼的最後旅程,這本書描述費曼如何在短波收音機發現一段奇妙的音樂,透過種種管道追尋和接觸音樂來源,甚至花了數年時間致力於申請俄國簽證以造訪這個音樂的發生地。那個讓費曼終身難忘的音樂,就來自於Huun Huur TU演唱的 Xoomee。1995年,盲吉他手Paul Pena也追尋這樣的樂聲,來到了Tuva。成為第一個到Tuva學習Xoomee的美國人。這個故事拍成了紀錄片Genghis Blues(請參考影片官方網站 )。雖然費曼在簽證下來的前幾個月與世長辭,不過他的好朋友,音樂學家-Theodore Levin成功的造訪Tuva,在他的文章和書籍出版之後,Tuva的Xoomee和Huun Huur Tu聞名於全世界。(書名:Where Rivers and Mountains Sing)Xoomee是一種雙聲唱法,也就是一個人同時發出兩個聲音,低音部是持續音,高音部則藉由嘴型、喉頭、舌頭的位置改變來形成不同音高。(詳細的唱法呢,請期待知音在世界音樂專欄的文章)。

這次的音樂會不但有Huun Huur Tu還有新疆的木卡姆。研討會於5/30~6/5在文化大學大新館舉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5/31   Theodore Levin的講座,現場還有Huun Huur Tu的演出示範。

演出及演討會資訊請參考北市國的網站 

Huun Huur Tu的官方網站  再點

請大家注意,名稱是“best registry cleaner”的回應者,連結的首頁有毒!千萬不要點選!

布袋戲的薪傳與沒落

上回知音曾經討論過傳統文化的保存問題。人與文化脈絡是傳統文化延續的骨幹,沒有觀眾與藝師,再多的影音保存只是為逝去文化蠟像館增添收藏。除此之外,藝術的現代衝擊也深刻的影響了文化傳承和變異的途徑。在今天要介紹的這篇報導中,一位堅守文化脈絡的藝師失去了觀眾,卻仍然努力的到處為他團演出打零工,又投注多數資產在採購戲偶和設備。

文化本來就會隨著時代變化,但是,現代和全球化(唉…兩個老掉牙的學術偶像)帶來了生活方式、傳播方式的迅速變革。網路、媒體、有線電視無接縫的傳送,讓文化接收、傳播的方式徹底改變。二十到二十一世紀的改變,已經超越許多文化脈絡的應變能力,也考驗著傳統藝術最基底的價值與存在的必要性。

以布袋戲為例,它的最大功能是為群眾提供娛樂。群眾需要故事,但是戲班子帶來的故事成本龐大,於是,偶戲用不同於真人表演的趣味和小成本,創造了觀眾和顧客群。早先的布袋戲是小眾傳播,戲偶小,音樂精緻,沒有電子聲光效果,也沒有任何擴音設備,只能娛樂一小群人。後來,隨著舞台和電子設備的精進(50-60以後,台灣有許多機關戲,講求炫目的舞台聲光效果),金光戲與大型戲偶應運而生。從小眾走向較大群眾的過程,改變了戲偶、戲臺的大小,也改變了演出方式、配樂,最終造成觀賞群眾的品味改變。到了黃俊雄的雲洲大儒俠,電視取代戲臺,成為觀眾的主要娛樂來源,野台戲開始減少。野台無法提供與電視相同等級的視覺效果,也開始朝向降低成的粗制化前進,有的戲班連電子琴師都省了(在金光戲以後,電子琴加上操偶師,兩個人就可以包辦演出),甚至,整場演出完全採用錄音播放,只留下操偶師現場表演。

知音不是要批評布袋戲的發展方向,而是要告訴大家,在時光的流變中,文化脈絡是靈活的。文化會隨著周遭環境而改變,因為它的每一個細胞,都是活生生的人。但是,二十世紀傳播媒體的變革,已經超越了文化應變的速度。

在廟會的時候,再粗糙的演出,只要故事和錄音夠好,舞台效果不發生故障,仍然會有很多觀眾。因為,黃俊雄的布袋戲不是每天都有,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配合播出的時間。但是,錄影機引進以後,播出時間已經不成問題。如果有雲洲大儒俠可以看,有多少人願意坐在又熱又有蚊子的廟口,看很普通的金光戲?卡通、電影、各類戲劇以及再真實不過的煽色腥聞,24小時在各台不停播出,錯過了,會有重播,還能直接上網觀賞。現代人既不缺乏娛樂,也不再習慣傳統娛樂。這樣的情況下,野台布袋戲要如何生存?精製的戲偶和賣力的演出,夠不夠說服觀眾不要坐在家裡吹冷氣看霹靂?如果韓劇比三國淺顯易懂,如果F4比史豔文俊帥活潑,如果經濟能力和知名度早已取代忠孝節義成為普遍的理想,布袋戲要如何繼續?霹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更好的聲光,更精緻的演出、配樂,更貼近現代生活和群眾的劇本故事,種種的改革讓布袋重新站上台面,成為主流娛樂。但是,除了霹靂之外,還有其他能繼續生存的布袋戲嗎?野台和亦宛然之流,要如何找到自己在當代文化脈絡中的定位,要如何應變、如何生存?

以下是自由時報的報導

2010/5/27  引用自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27/today-south8-2.htm

台東戲班 只剩他還在搭戲棚

記者黃明堂/專訪

今年47歲的張恭銘從15歲進戲班當學徒,布袋戲從極盛 到沒落,他仍不改其志,堅守傳統戲棚,就怕布袋戲文化在台東失傳。

張恭銘說,台東現存布袋戲班約有9團,由於演出市場萎縮,大都變成貨車行 動戲棚,一個人搭配錄音旁白就能演一齣戲,在地戲班只剩他還在花4個小時搭建戲棚,道具、旁白、戲偶都很講究。

他說,從小就不太愛讀書,最 喜歡蹲在戲棚下看布袋戲,加上家中手足繁多,供應不了人人上學,他國中還沒畢業就不讀了,拜師學藝,從敲打炮架做起,到了25歲能獨當一面時,創立新富觀 綜藝團。

他說,布袋戲在他股掌間活靈活現,甚至會有「無形的東西」隨時在戲棚督導,「仙人打鼓有時錯」,但演錯或拿錯戲偶時,會被「無形」 當頭棒喝真的很痛,逼得他更謹慎演出。

這個時代娛樂太多,布袋戲只剩下酬神廟會才有演出機會,他的團不見得常有演出機會,身為團主也時常以 「師傅工」受外縣市的團之僱用演出,一天工資從1500元到2500元不等。

即使在這麼不景氣的情況下,他仍持續投資戲班,以今年剛問世的 第五代戲偶,他買了約60尊,每一尊都要數萬元,最貴的要17萬元,造型及服裝均相當講究,就是希望能看到布袋戲文化逆勢成長。

他說,政府 對傳統文化的扶持似乎偏重弱勢族群,特別是原住民的文化活動常獲補助推廣,布袋戲、歌仔戲之類傳統常民戲曲反而受到漠視,面臨的失傳危機更甚於少數族群文 化。

演奏記號篇-Staccato家族

嗯….這篇文章看起來很像是用來混版面的呢!沒錯,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上回已經講過的Staccato“們”。

首先,介紹一下登場人物

Mezzo Staccato-次斷音,人稱小胖哥,特徵是愛斷不斷,只讓音中間斷開一點點。

Mezzo Staccato可是有兩種寫法的呢,看到了沒?

Staccato-斷音,人稱公平哥,特徵是斷一半,把音符的長度變成原來的一半。

千萬不要看到Staccato就把音演奏的超短,人家還是有基本長度的哩!

Staccatissimo-大斷音,人稱大刀哥,任何音只要遇到他,就被砍到只剩下一點點。

以後看到那個小三角形,就要小心啦,哪個音遇上他,就真的只剩一條小命。你看,四分音符一碰上他,就只剩四分之一長度了...

雖然演奏記號也是一種音樂上的形容詞,不過,Staccato們在音樂理論上都有規定的演奏長度喔。Mezzo Staccato的演奏長度是原來的四分之三,Staccato是二分之一,Staccatissimo呢,則是四分之一。扣掉實際演奏長度之後,不演奏的部分要記得填上休止符。在演奏斷奏的時候,千萬不要省略了休止符。這樣才不會讓你的速度突然變快,聽你演奏的人還以為你偷工減料,少了好幾拍呢。

好了,接下來我們來複習一下這些記號的念法

“美–洲–撕–打–卡–頭”

“撕–打–卡–頭”

“撕–打–卡–提–細–魔”

哇—這可真是個暴力家族,不但一直打頭,還有恐怖的細魔呢!快酸哦…..下回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