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知音曾經讀過一篇關於華人留學生的報導,報導中指稱很多音樂院校的教授都認為華人學生非常認真,特別是”對岸”的留學生,總是能精確快速的練完交付的作業。但是,他們也認為華人學生雖然認真,卻經常落入模仿的泥沼,能演奏的很像、很精確,技巧很純熟卻缺乏創造力。知音跟大家一樣都有個疑問,我們有林昭亮、呂紹嘉、李雲迪、曾宇謙….這麼多活躍於國際樂壇的音樂家,怎麼會缺乏創造力?BBC這篇報導雖然是針對「東西協作藝術家」 (CAEW – Collaborative Artists East West)舉辦的鋼琴比賽而寫,卻點出了華人常把音樂視為才藝和競技項目,而不是用身心來欣賞的藝術。

在美國的亞裔社區,家長們都熱衷於送孩子參加鋼琴比賽,大大小小的競賽中,據信90% 是亞洲琴童。只要看看youtube.com上的錄像,亞洲琴童數量之眾,年齡之小,技巧之精湛都是美國孩子無法比擬的,然而遺憾的是, 把鋼琴作為藝術去欣賞,去音樂廳親耳聆聽的亞州人與美國觀眾比起來卻人數甚微。從這個角度去看,藝術在亞洲人的社區已經成了一項競技比賽,而不是激起靈魂共鳴的內心表達。

如果在都會區的小學問班上的學生有多少人學過鋼琴,可能有一半一上都會舉手。如果問這些人裡面有誰平常在家裡會聽古典音樂,大概剩下不到1/10。如果再問有多少人到音樂廳聽過演奏會,大概只剩一兩個人。為什麼音樂系學生畢業之後會”餓不死吃不飽”(請看知音另一篇剪報-餓不死吃不飽 音樂高材生紛轉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足夠的音樂活動和觀眾。

 

剪報-美國感受:「琴」有獨「中」 BBC 中文網

(報導所附照片請至BBC中文網觀看)

轉載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1/02/110222_ailin_piano.shtml

美國感受:「琴」有獨「中」

愛琳

BBC中文網美國特約記者

一批對東方音樂情有獨衷的美籍亞裔音樂家在美國組成「東西協作藝術 家」 (CAEW – Collaborative Artists East West)公益機構,用音樂的語言,以草根的形式把東方音樂,東方作曲家和東方樂器介紹到美國;並從世界各地邀請14-26歲的鋼琴學生參加他們的年度大 獎賽,以此鼓勵西方年輕人學習東方音樂。

獨特的鋼琴比賽

趁著今年中國春節之際,「東西協作藝術家」舉辦了第三屆鋼琴大獎賽。這個比賽雖不為人熟知,但比賽曲目卻有一個獨到之處:聚焦東方作曲家的作品。(今年是日本作曲家武満徹的雨の樹素描」,此前比賽規定曲目還包含多首中國著名作曲家陳怡的作品。)

今年大賽得主既有亞裔也有西方人:頭等獎是朱利亞德音樂學院的美籍澳大利亞人Edward Neeman (Neeman一個月前剛剛在紐約首次推出著名日裔作曲家保羅Chihara的系列鋼琴小曲– 看來他也是一個對東方音樂情有獨衷的);二等獎是曼哈頓音樂學院,來自北京的張雪緋,獲得東方樂曲演奏特別獎的是日裔女生YurikaTaura(譯名ゆ りか田浦)。從這個結果看,「東西協作藝術家」旨在架接東西方音樂的努力顯然見了效。

亞洲家長熱衷比賽

在美國的亞裔社區,家長們都熱衷於送孩子參加鋼琴比賽,大大小小的競賽中,據信90% 是亞洲琴童。只要看看youtube.com上的錄像,亞洲琴童數量之眾,年齡之小,技巧之精湛都是美國孩子無法比擬的,然而遺憾的是, 把鋼琴作為藝術去欣賞,去音樂廳親耳聆聽的亞州人與美國觀眾比起來卻人數甚微。從這個角度去看,藝術在亞洲人的社區已經成了一項競技比賽,而不是激起靈魂 共鳴的內心表達。

參加「東西協作藝術家」比賽的學生也不例外,基本上也是亞裔,擅長彈奏西方古典音樂。可是東方正宗音 樂,不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派的,在華裔亞裔孩子的琴架上可能找不到多少。因此,「東西協作藝術家」舉辦比賽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讓西方學生了解東方音樂,二 是讓亞裔/華裔的學生從東方音樂中尋根。

琴有獨中,心有所屬

「東方協作藝術家」的前身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創立的「東西方鋼琴藝術系列演出」,專門介紹亞洲或是美籍亞裔鋼琴作曲家的音樂,比如推出著名美籍日裔作曲家保羅Chihara鋼琴五重奏「La Foce」在北美的首場演出。

美國東西協作的表演藝術家們。

「東方協作藝術家」還邀請美籍亞裔著名音樂家在美國各地舉行系列演出,表演東方的著名樂曲,同時介紹東方的作曲家和類如古箏等東方樂器。

節目作品從陳怡、王建中到福爾、肖邦,出演的鋼琴家都具有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隨後的一系列演出會介紹了崔世光的《東北大秧歌》;王建宗改編的《情歌》,中田喜直的《四季》;韓國名曲《鳥語》;韓國作曲家金國鎮描寫洛陽的《洛陽春》等等。

架接東西方樂曲的橋樑

該機構的創始人是9歲從台灣來到美國的華裔鋼琴家葉遠卉。她說,自己混合東西兩方的背景一直使她缺乏歸屬感,直到開始專業演奏生涯後才意識到自己屬於一個美國亞洲移民的族群,具有東西兩方的敏感,理想,教養和文化背景,這促生了她融合東西方音樂的念頭。

她本人08年在卡奈基威爾音樂廳的演奏曲目就包含了舒曼G 小調奏鳴曲及一系列中國曲目:台灣作曲家馬水龍的現代作品《雨港素描》;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著名作曲家儲望華改編的《彩雲追月》;鄒龍的《五鬼》 等。她在演奏每首中國曲子之前都較為詳細地詮釋音樂的背景或故事。

音樂夏令營給孩子們上課。

「東方協作藝術家」機構的系列演奏會也都具有這個相同的特點,西方古典音樂與亞洲音樂交插,演奏家們在 彈奏每首東方曲子之前都較為詳細地解釋背景或章節,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猶如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著名華裔鋼琴家林巧琳博士在彈奏《櫻花頌》之前向聽 眾講解了曲中所描繪的春天日本櫻花時節的景色和氛圍。

這種融合東西方音樂的編排有效地用擴大了觀眾群體、跨接了不同的文化族群,使前來聆聽華裔鋼琴家演奏西方古典音樂的美國觀眾也得以理解中國曲子背後的含義了。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