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對大部分的家長和孩子來說,是一場永無止盡的戰爭。
父母親總是懷抱著各種希望,
“你以後可以有一技之長….”
“你可以靠它抒發情感…”
“音樂可以培養妳的氣質…”
“老師說你很有天分,以後一定可以成為傑出音樂家…”
….
孩子們的想法卻是,
“為什麼我一定要靠它生活?”
“我不高興可以打電動啊…”
“氣質能拿來幹麻?”
“你不是說音樂可以當興趣?興趣不就是無聊的時候才做的嗎?”
….
於是,練琴就成為永無休止的爭吵來源。父母親往往從期待孩子會主動練習,”既然有興趣,不就是應該常常自動去練嗎”,逐漸走向極權統治,”你給我去練”,”每天都要練三小時!”。
有的家長因為孩子非常有天分,便給予更高的期待,施以更高的壓力,希望孩子能嶄露頭角,成為眾人稱羨的音樂家。
但是高壓政策往往會導致人民的反抗,過度壓迫和強制性的練習也會讓孩子喪失興趣,甚至與父母決裂。
莫扎特成為音樂神童,其實不是源於他的天分,而是他父親里奧波德.莫扎特強大的壓力和無止盡的教育訓練,父親的要求讓莫扎特成為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卻也讓莫扎特一直不斷的想逃離父親的掌控,最後讓他們父子間冷戰了數年。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是位天資聰穎的鋼琴家,甚至可以說是十九世紀末期最好的鋼琴家之一,但是,父親對她的高度期待和嚴苛訓練,卻讓克拉拉最後脫離家庭,投奔舒曼的懷抱。
20世紀最強的女鋼琴家阿格麗希,也有一位每天逼著她練琴的虎媽,來自母親的強大壓力,讓阿格麗希近乎崩潰,因此憎恨了母親十多年。
最近媒體大幅報導泰籍小提琴家陳美參加冬季奧運,一位事業正值顛峰的音樂家,為何願意冒著傷害手指的風險,遠赴俄羅斯參加冬季奧運?其實也是因為母親無止盡的壓力,讓她總是壓抑著自己的興趣,覺得人生失去自由,所以才趁著即將屆滿滑雪選手年齡上限的時候,放棄演奏去追求一直渴望達成的夢想。
父母親對孩子總是有所期待,因為孩子是父母親的心血結晶,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希望和意義。但是有時候,父母親也會不小心讓這些期待越過邊界,變成壓抑孩子的強大力量。
想讓孩子變的更好,練習更充分,更專心,不能以強迫、命令和壓抑的方式,而是應該用傾聽、陪伴、理解和誘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個性,要讓孩子往父母親想要的方向走,就像治水一樣,要順應水的本性,適度的疏通和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圍堵和限制。陳美與母親的嫌隙,源自於母親把她當作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硬把她塞進設想好的框架,而沒有顧及陳美自己的興趣、夢想和希望。
如果陳美的母親一開始就讓她追求滑雪的夢想,她會不會變的更有自信、更勇敢、更快樂呢?
接下來,讓我們聽聽陳美當初引爆百萬張唱片銷量的成名曲之一,巴哈的d小調觸技與賦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