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已經簡要的介紹過研究成果,在這一篇裡知音要更詳細的介紹他的研究方法和疑點。

這個研究的重點並不在於培養音樂天才,而是以隨年齡退化的音感學習能力作為指標,觀察Valproate能否讓大腦機能活化,甚至部分還原到幼年的發育狀態。因此,各位讀者千萬別誤以為天才藥真的要上市了,因為雖然這種成分已經有很多上市藥物,但是在活化大腦機能方面,並未經過任何人體實驗,Hensch的研究計畫只是發現了這種藥物的”副作用”,距離確認療效和申請人體實驗還非常非常遙遠。

因為以Valproate為主成分的藥物會傷害胎兒,所以這次實驗的對象都是18-27歲,身體健康,母語為單語(monolingual)-英語,習慣使用右手的男性。為什麼要以語言能力作為篩選標準,因為大腦的語言處理迴路與音樂大幅度重疊,語言能力與音樂能力幾乎成正比,換句話說,嫻熟多種語言或語言能力較強者,也具備較高的音樂能力或潛能。至於慣用手則是關係到腦部活躍區域,右撇子和左撇子差異很大,會造成測量失準。

Hensch的研究在蒐集基礎資料、建立標準值和研究方法上相當嚴格,他們對受測者進行全面的健康和生理檢驗,確認前六個月以內沒有使用任何藥物,沒有酗酒,甚至還為每個人做了智商測驗(IQ test),確保受試者的各種條件在可允許的差距內,以達到最好的觀測效果。

在兩週的服藥期間內,實驗和對照組(實驗組12人,對照組11人,1人提前退出)都用影音媒體進行音感訓練。這套訓練影片從一個八度的12個半音中選出六個,每一個音級(pitch class)用合成的鋼琴聲播放三個不同八度各一遍,播出時每個音級都用一個名字來代表,例如Sarah, David, Francine, Jimmy, Karen(男女名字各半,共有12個)。這種訓練方法把常見單詞與聲音連結起來,幫助受試者記憶音級的聲響和音高。

兩週後,以播放聲音讓受試者選擇對應名字的方式測驗,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平均正確率比對照組高了將近20%。

這個結果具有非凡的意義,因為音感能力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只在4-6歲,這群平均年齡到達23歲的青年能在兩週內達到20%的成長差距,代表服用Valproate在某種程度上,讓大腦獲得了相近於4-6歲時的學習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返老還童。但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腦神經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種成長是不是永久性的,還需要很多研究才能得到答案。

介紹完研究,讓我們談談疑點。

使用姓名與音級聯想的方法,讓這個研究無法先進行測驗來建立標準值,因此降低了可信度。也就是說,不能在服藥前先做一遍測驗,再與服藥後的成績作比較。服藥的效果只能利用對照組比較,整體精確度就降低許多,因為音感能力的個體差異不僅受到語言能力、智商和是否受過音樂訓練影響,還跟學校教育和生活中的音樂環境有關,因此 Hensch的篩選標準再嚴格,仍無法建立受試者的一致性,即使實驗結果的差距到達20%,也無法排除個體差異的影響。

其次,受試者是否精準的執行音感訓練,訓練時間的專注力,訓練時間長短是否固定,訓練環境是否有其他干擾因素,都會影響效果,這些在Hensch的報告中沒有詳細說明,因此,訓練效果差異是否來自於藥物,還有疑問。

近年來有許多神經生理學家投入音樂相關研究,但是,他們往往把每個人當作相似的個體,而忽略文化和環境造成的個體差異,或者僅進行概略的調查,使得研究成果出現許多疑點。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全面性的反映個體差異,不僅先期作業需要更多時間,也會造成樣本數量和變因暴增,導致研究和判讀困難。在許多音樂學者加入團隊協同研究後,未來或許會出現更有效可信的研究方法吧。

 

 

什麼是音級(pitch class)?

把高低八度的同一音歸為一類稱為一個音級,例如把高八度和低八度的La音都稱為A。以西方古典音樂來說,所有的音綜合起來共分為12個音級,C、C#、D、D#、E、F、F#、G、G#、A、A#、B。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