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世界的文化、經濟、軍事和宗教列強的環伺之中,非洲這片大陸,在黑色的基底上以瑰麗的色彩敘述著文化和魂靈的複雜情態。雖然從數百年之前,非洲人民就如牲禽般被重重鐵鍊綑綁,帶往世界各地成為強權者手下的卑賤奴工,但是,非洲文化並沒有因此銷聲匿跡,而是一次次的在不同國家生根發芽,就音樂上而言,是非洲改變了全世界。從紐澳良發跡的爵士樂,讓音樂圈的主流,從白色轉變為黑色,甚至讓當時的白人得要把自己塗黑來取得觀眾的支持。應答式(call and response)的歌謠,讓歡樂和激情充滿了教堂,這種福音歌曲(Gospel)不僅造就了瘋狂修女(Sister Act)的鮮活形象,也徹底改變了教會平靜的傳統音樂型態。Djembe鼓早早就進入拉丁美洲,複節奏更是瀰漫在我們耳際,無孔不入的滲透在各種流行歌謠底層。
身處如此有活力的傳統文化之中,馬利這個典型非洲國家,為何面臨著音樂文化斷絕的危機?
讓我們先聽一段馬利的音樂再來討論,以下是馬利流行音樂家Salif Keita的“Madan”(註1)
在這篇刊載於紐約時報(NYTimes)的文章中作者Sujatha Fernandes敘述了馬利在伊斯蘭軍事力量南下後面臨的文化危機。
http://www.nytimes.com/2013/05/20/opinion/the-day-the-music-died-in-mali.html?smid=pl-share
種族、語言、地形地貌和氣候產生的文化複雜性,讓非洲文化產生了良好的適應能力,加上深植於音樂文化基底的傾聽和互動(註2),非洲人不僅可以用任何材料和形式,隨時隨地製造出音樂,也很擅長吸收外來音樂,再把它轉化為自己的聲音。這樣具有彈性又善於融合其他元素的音樂文化,是很難因強大的西方音樂文化潮流而減損的,但是,自從北方的伊斯蘭文化勢力挾著軍事力量進入馬利,一切都變了樣。所有音樂活動都被禁止,堅持繼續演出的樂人紛紛收到死亡威脅,於是流行樂手被迫逃亡,傳統樂者銷聲匿跡,樂器一件一件的被搗毀,酒吧和各種演出場地一間間的關閉,正如這篇報導的作者Sujatha Fernandes所言,(伊斯蘭勢力進入的)那一天,馬利的音樂步入了死亡。為什麼伊斯蘭文化與非洲文化產生如此巨大的衝突,讓我們聽一段”聲音”之後,知音再向您解釋。
這是穆斯林們最熟悉的神聖之音-招禱文(call for prayer)
雖然可蘭經必定要以最繁複華麗的方式來吟頌,但是這種吟頌和念唱不能被稱為音樂,因為可蘭經之中沒有用來指稱音樂的詞彙,聆聽和演奏音樂更是教義上嚴格禁止的行為。相反的,對馬利人而言音樂不僅是生活中必要的部分,在婚禮、喪禮甚至歷史傳承和文化脈絡和族群維繫,都要仰賴它。沒有吟遊詩人Griot,不止婚喪喜慶要停擺,連歷史記述和新聞消息都要消失。就像蒙古吟遊詩人江格爾齊一般(註3),Griot可以說是部落裡的史官,他們在歌唱中記敘著部落的歷史、英雄傳奇和最近發生的各種事件,這些歌謠不僅僅傳遞消息,在更深遠的意義上來說,也維繫了他們傳承的文化脈絡和族群意識。文章的作者說道”音樂是溝通我們無法言說事物的語言,它讓我們彼此保持緊緊相繫”(註4),因此,禁止音樂活動不僅僅剝奪了他們的日常娛樂,箝制馬利最大的出口事業-流行音樂,甚至也剝離了他們的文化根脈。
關於為何伊斯蘭軍事力量要扼殺馬利的音樂,作者提出了三種可能,在宗教上音樂會擾亂虔誠奉獻的心靈,他們想藉著扼殺音樂產業來減損馬利的經濟出口,或者,他們僅僅是想恐嚇百姓。(註5)
在伊斯蘭力量入侵一年以後,馬利的音樂家們曾經集結起來共同演唱了一首祈禱和平和呼籲人民團結的Maliko,裡面有一段歌詞這樣寫到
現在我們一定要當心,否則我們的孩子可能永遠不會知曉我們國家真正的過去。(註6)
戰火摧殘著馬利共和國,但是它的音樂會不會就此逝去呢?知音相信戰火總有止息的一日,當那一天的曙光到來,Griot們必定會將這段歷史記敘傳頌下去,馬利的孩子們會記得那些勇敢站出來的音樂家們,記錄了戰火中微弱又堅強的人民的聲響的Maliko,將會在馬利的史詩中成為著名的段落。Music never dies!
延伸閱讀
1.文章中介紹到的歌手Rokia Traoré,請參閱WIKI百科
2.文章中介紹的另一位傳奇的樂手Ali Farka Touré已於2006年過世,請參閱WIKI百科
3.堪稱馬利流行音樂教主的Salif Keita,請參閱WIKI百科
4.傳統吟遊詩人Griot,請參閱WIKI百科
延伸聆聽
Rokia Traoré2004年巴黎演唱會的實況
Ali Farka Touré在Segou的巡迴演出實況
某可愛小男孩主講的馬利王國入門第二課-Griots
註1 這裡所稱的流行音樂其實應稱做非洲流行音樂(afro-pop),主要是指以傳統非洲音樂元素為主要材料的流行音樂,舉凡使用傳統樂器、節奏、曲調、唱法等,都可以包括在內。引用傳統元素並沒有多寡之分,所謂的流行是否應包括電音效果、背景、節奏或特定流行音樂元素,也沒有一定標準。所以afro-pop到底應歸類於傳統音樂(traditional music),流行音樂(pop music)還是世界音樂(world music),也因人而定,某些唱片展售處索性為它獨立一類。afro-pop一詞目前還沒有中文的通用譯名,知音暫以非洲流行音樂稱之。
註2 啟應(call and response)為非洲音樂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歌唱的時候常見一人唱眾人回答,甚至樂器的旋律和節奏也存在大量的啟應互動。啟應形式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聆聽然後做出回應,就像印度raga中的sitar琴手與tabla手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一般,如果沒有良好的傾聽和理解能力,這種音樂模式便難以維持,因而我們可以說傾聽是非洲樂者中很重要的基本能力。
註3 江格爾是西蒙古地區流傳的英雄史詩,蒙古語中從事某種行業的人,用詞尾加上近似中文齊發音的Ц(傳統蒙文很難打,這裡用西里爾字母替代)來表示,因此演唱江格爾的吟遊詩人稱為江格爾齊。
註4 原文如下
Music is a language that communicates what we cannot always say in words; it assures us of our interconnection
註5 原文如下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for the reasons behind the music ban. Some point to religious fanaticism that sees music as a distraction from single-minded devotion. Others suggest that the ban was an attempt to sabotage the economy by gutting one of Mali’s primary export industries. Perhaps the militants, who cut off the hands of thieves and whip those who drink alcohol, just wanted to terrorize people.
註6 原文如下
We must take care now, or our children will never know the real story of our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