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什麼是音樂,其實是一種解構的敘事,知音希望大家能打開心胸,不要用自己文化脈絡中的標準來聆聽其他地方的音樂。這次,知音在解構之後,也要為大家建構一些基本概念。
什麼是節奏(meter)?簡單的來說,就是固定的強弱音循環,以及節奏型-固定的節奏拍型。
舉例來說,我們經常聽到“三拍子”,指的就是三拍一小節,強-弱-弱的循環。二拍子、四拍子,則是強-弱和強-弱-次強-弱。每一小節就是一個重音的循環。除了6拍子以外,多數的節奏都以第一拍為最強音,只要找到重音,就能數出一小節有幾拍。當我們在演奏音樂時,也要依照重音的位置來安排旋律的強弱。
但是,離開西方音樂文化的圈子後,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原來“一小節”不只有2-6拍。例如埃及音樂裡常見的基本節奏ciftitelli,就是8拍一個循環。那那它的重音要怎麼分配呢?很抱歉,中東音樂的節奏是依照鼓經(把鼓的不同聲響和發音方式,用擬聲的字唸出來)來安排重音,一個節奏循環可能只有一個,也可能有好幾個重音。重音和重音之間間隔的拍子也不一定。例如ciftitelli,就有三個重音。讓我們看一下這個節奏
這個節奏由Dun和Ta兩種音色組成,每8拍完成一個循環。第一次出現時,通常會保持原來的節奏型和音色,但是重複的時候,就會在不同的位置加上變奏。變奏的複雜程度要看音樂的速度,依照這個Makam(或Maqam,不同地區拼法各異)代表的時間和情緒,鼓手的習慣以及其他演奏者與鼓手的互動。讓我們看一下例子,這是一個戶外的舞蹈演出,請注意影片39秒開始的節奏,當節奏第二次出現時,就已經是變奏型態了。
聽音樂時要特別注意一開始的節奏幾拍一個循環,抓住節奏循環的拍數後,接著注意這個節奏由哪些音色組成。不管他如何變奏,重要的節奏元素很少改變,在上面的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聽見Dun和Ta的位置,雖然Ta以及空拍中有很多變奏,藉由Dun Dun Ta的結尾,我們還是可以找到節奏循環的起點。
抓住節奏循環後,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發音來記住這個拍型,然後持續的數拍子。為何要不停的數拍子呢?因為節奏型對於中東音樂來說,不是背景而是骨架。節奏是音樂的基礎,也是樂器和樂器之間用來對話的元素和基本語法。不只鼓手一直保持這個節奏,其他加入的樂器也要按照這個節奏的重音來安排他的旋律。旋律的即興方式,也跟這個節奏有關。而且,演出中鼓手和其他樂器也會利用節奏的變化來對話,如果大家看過中東音樂的演出,會發現樂手經常注視著鼓手,而鼓手一邊聽著樂手的旋律,一邊配合樂手的變奏來改變打法。
所以,聽音樂不能只聽旋律,必須抓住他們用來對話的主題-節奏,才能知道樂手“彼此談話的內容”。抓住基本節奏,才能享受到變奏帶來的樂趣。
在西方音樂中,節奏(meter)只是單純的強弱音循環,最小的單位都是一拍,每一個循環的第一拍都是固定的重音。重音決定了節奏的長度,也決定每一個循環,標示每個循環的開頭。但是,其他音樂文化卻有完全不一樣的觀點。
首先,西方音樂的小節通常真的是“小節”,小節的節拍很少超過8拍,雖然現代作曲家賦予節奏更大的自由,常見的拍子依然是2,3,4,6,8拍。其他音樂文化就不一定有規整的拍子,從2拍到108甚至更多拍都有可能。例如阿拉伯的makam,印度的raga,印尼的gamelan,或者台灣北管的牌子,都常有很大的節奏單位。所以,我們通常稱這種節奏單位為節奏循環而不是小節。
其次,節奏的內涵不是單純的重音,而包含不同層次的音色。例如印度的Tabla,就有超過10種的基本音色,每一個音色在鼓經中都有對應的字。對鼓手而言,節奏不是強和弱,而是da-din-na-te-tere..等,各種音色和打法的依序組合。讓我們看看Tabla的例子,影片中,他會說明每一個鼓經(Bol Language)的打法
這段影片是為初學者介紹Tabla用的,鼓手要打出複雜的變奏,必須要先回想節奏和相關的旋律。很多時候,你會聽到鼓手唱出像Sitar琴奏法一樣的鼓經,因為任何節奏都必須要跟旋律對話。
這裡就要帶出很重要的概念,節奏和旋律是分不開的。鼓手必須想著旋律才能做出好的變奏,其他樂器仰賴鼓手的變奏給他即興的靈感。樂手和鼓手之間的關係不是主奏和伴奏,而是很親密的合作伙伴,音樂必須要在深度的契合和對話之間才能展開,音樂不只有旋律,樂手間的對話和默契,也是音樂的重要成分。
很多音樂的演出中,鼓手和樂手會不停的凝視對方,觀察對方的動向,陶醉在彼此的音樂之中。所以,我們在聽非西方音樂時,必須擺脫主奏和伴奏、重音和小節的概念,利用節奏當作聆聽的導引,才能聽到其中豐富有趣的變化和“音樂”。
這裡知音只舉了中東和印度音樂為例子,但是還有很多音樂文化也有相似的情形。舉例來說,韓國的Pansori音樂中,鼓手與唱者的關係也非常特別,鼓手不僅要幫助唱者掌握基本的說唱節奏,也要在節奏型中帶出“按、引、勒緊、拆開”的抑揚頓挫,在表演時,鼓手也負責在適當時候附和說唱的內容。讓我們看一小段Pansori,雖然這是搞笑版,不過與實際演出的情形很接近(綠恐龍除外…..),請大家注意,每一次重音出現的時候,都是節奏循環的末段,並不是開始的第一拍。(當我們講到韓國音樂時,知音再好好解釋韓國的節奏特點)
不過,Pansori是曲藝音樂,與Makam或Raga是截然不同的。知音舉它為例子,是希望讓大家瞭解節奏與音樂的密切關係。
經過這麼複雜又亂七八糟的解說,大家是不是更搞不懂了呢?其實知音要說的是,要聆聽音樂就要聽懂他的語言、語法和語調,先瞭解他們注重的原則,就能發現如何聆聽。在那之前,大家必須先拋棄自己的成見,不要用傳統西方音樂的方法來看世界,打開心胸,才有瞭解和欣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