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標題,卻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一股數次席捲世界,卻永不消退的風潮。

1999年,一位為專門研究蕭邦的學者Bowen, José,在讀了很多,研究了很多有關音樂的學術論文之後,終於忍不住發出了這樣的喟嘆,“音樂在哪裡?”,於是,他寫了一篇名為“在音樂學裡找音樂”(Finding Music in Musicology)的文章。

在新一波席捲台灣的超技風潮裡,知音也很想如是問,音樂 ….在哪裡呢?在進一步閱讀之前,請先看VCR–

自音樂成為一種精緻藝術(fine art)開始,踏入這個領域的年輕人最先追求的就是技術。什麼是音樂裡的技術,簡而言之,就是操作樂器的能力以及將樂譜轉化為聲響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快和準。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家,經常在音樂演奏中脫槁演出,將樂譜上的基本旋律以各種方式產生變奏和裝飾奏。能做出更複雜、更多樣化的變奏,就是技術,有好的技術,才能是一位好的音樂家。但是,這些變奏發展至極限,也就是複雜與快。讓我們看一個例子,這是盲木笛家凡艾克(Jacob van Eyck)的作品 最美麗的少女達芙妮(Derde Doen Daphine D’over)

最美麗的少女達芙妮,主題第二段。選自吳明宗編選,雅各布凡艾克木笛曲集第二冊,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年,頁44。

當他加上各種變奏後,就變成這樣

最美麗的少女達芙妮,變奏第四。選自吳明宗編選,雅各布凡艾克木笛曲集第二冊,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年,頁48

當然,這是一個不公平又欠缺考慮的說法,因為,凡艾克之所以在歷史上留名,是因為他能將每一首民歌小品都改編為流暢又優美的木笛曲。並不是因為他能演奏的既快又複雜。

讓我們把鏡頭拉到一百多年以後的維也納,看看另一個富有技巧的神奇人物

8歲的莫扎特(Mozart)。引用自http://www.squidoo.com/wolfgang-amadeus-mozart

大家都知道莫扎特(Mozart )在幼年時是位聞名歐洲的音樂神童,他不但能作曲,還能演奏多種樂器,有一雙精準無比的耳朵,能在聽過一遍後記下整首樂曲的每一個音符,甚至,還能立刻做出多種神奇的變奏。

這是一個有超凡演奏技巧,又極具音樂性的例子。但是,我們應該要問一問,如果莫扎特如此厲害又受歡迎,為何他童年時三次義大利之行,並沒有為他帶來財富,反而落到沒有旅費回家的地步呢?

我們可以看看關於1762年在維也納宮廷演出的記載

當孩子們演奏時,觀眾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沃夫岡(莫扎特的名字)一點也沒被這場面嚇到,當皇帝要求他用一隻手指演奏時,他毫不猶豫的照做了..他毅然決然的立刻開始嘗試,而且乾淨俐落的彈奏了好幾首曲子,讓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驚。(摘錄自承秋堯譯,偉大作曲家羣像–莫扎特,智庫文化,2000年,頁16。)

另一段描述可能更清楚一些

德國最大的奇蹟…,您能想像嗎?…..一位年僅6歲的男孩坐在大鍵琴前,不僅像大人一樣的彈奏相同的奏鳴曲、三重奏和協奏曲,一點都不像個孩子,而且還能即興演奏幾個小時,甚或在演奏會上,立即視譜為交響曲、詠歎調和宣敘調伴奏。…我還見過他在鍵盤上覆蓋著一塊布彈奏,好像鍵盤就在他眼前一樣。我甚至見過他被安置到另一個房間,有人在隔壁彈奏幾個單音,不只使用鍵盤樂器,甚至用其他種類樂器,而他總能立即指出所彈奏的音或音名。(摘錄自引用自承秋堯譯,偉大作曲家羣像–莫扎特,智庫文化,2000年,頁24。)

雖然對莫扎特本人而言,這是一場音樂演出,但是對於這些觀眾而言,欣賞音樂並不是重點,他們真正期待見到的,是一場音樂特技演出。歐洲的貴族們並沒有把莫扎特當作真正的音樂家,而是一個音樂特技演出者,一個以超凡技巧而不是藝術性聞名的表演者。而莫扎特呈現的表演,例如鍵盤上蓋著布演奏,充其量只是像馬戲般的娛興表演。

在莫扎特死後不久,另一位以超技聞名的音樂家誕生了,就是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將小提琴演奏帶入新里程碑的超技音樂家,帕格尼尼。引用自http://www.natureculture.org/wiki/index.php?title=Image:Niccolo%2Bpaganini.jpg

帕格尼尼與先前的小提琴家最大的不同,不是他有超凡的演奏技巧,而是他幾乎毫無限制的即興、作曲以及開發新演奏技巧的能力。無論到了哪裡,帕格尼尼只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而且,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演奏這些作品。這裡有兩個因素,一是帕格尼尼重視版權,每次演出完立刻把發給樂團的譜收回,二是他的作品難度太高。

鋼琴家李斯特也以技巧聞名,但是他不只是一位炫技音樂家。

年輕的李斯特,非常帥氣。引用自http://www.asztroverzum.hu/hires_emberek/liszt_ferenc_horoszkopja.html

李斯特曾經聽過帕格尼尼的演奏,那無比絢爛的演奏技巧,讓李斯特當下決定長大以後要當鋼琴上的帕格尼尼。雖然,他努力的磨練演奏技巧,但是,作為在當代廣受歡迎的音樂家,他還必須擁有更多內涵。李斯特經常到各地巡迴演奏,很多城鎮連像樣的舞台都沒有,更別說完整的交響樂團。這些窮鄉僻壤沒有錢可以負擔樂團演奏的費用,也沒有舞台能給他們演出。於是,李斯特下定決心,要讓這些城鎮也能聽到美妙的交響樂。他將貝多芬的交響曲改編成鋼琴獨奏,然後努力用一架鋼琴奏出如整個交響樂團演奏的氣勢,和豐富的音響。這,就是李斯特苦練技巧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要問,為何知音要提到這些音樂家?

我們應該回到原初的標題,如果技巧如此重要,如果我們評價一個音樂家時只重視他的超技、炫技和神技,那麼,音樂在哪裡呢?我們之所以聽音樂,不就是為了聽音樂嗎?莫扎特為何沒有在童年獲得成功,因為特技就像不尋常的事物,雖然吸引人一探究竟,卻不是人們長期注視的焦點。

前一年印度有個奇人,創下了用淚線噴牛奶最遠的世界記錄。大家想不想看看他究竟有多神奇?當然想。但是,當他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出現在電視上呢?

一個人能用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彈奏超難版的大黃蜂,當然值得讚賞,但是,我們應該反過來想一想,我們會不會、願不願意每天聽這樣的音樂呢?對我們而言,音樂究竟是什麼,只是無止盡的快、複雜和準確,只是近乎不可能的演奏技巧嗎?如果達到這樣的音響效果,只需要一台10年前的舊電腦和適當的軟體,那,超技演奏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技巧對音樂家而言是必要之惡,有了良好的演奏技巧,才能有更完美的音樂詮釋。就像乞丐國王的故事一樣,您邀宴的對象是衣服,還是國王呢?如果我們一昧的追逐技巧,就會忽略音樂的本質。我們會期待音樂家有更高超的技巧,因為,這樣他才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可能性,更好的音樂詮釋,或者更多的感動。聽音樂的過程,是一場內在與外在,自我與他者的深刻對話,重要的從來都不是那些樂音,而是潛藏在背後的,那深邃又難以言說的,心靈的聲音。

後記:在這篇文章裡,知音並不是要評論這位音樂家只有技巧,而是要提醒大家,如果你只注意他的技巧,你就錯過了美好的音樂。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