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耳蟲(Earworms)-揮之不去的旋律?

耳蟲....。引用自http://earwormery.com/

大家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你正在進行一件事情時,突然腦海裡就蹦出一段不停重複的旋律,即使你離開當下的環境,嘗試去做其他的事情或聽音樂來分散注意力,這段旋律還是在你的腦海裡揮之不去。這種旋律有時候持續幾分鐘,有時候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都不停的迴盪在你的耳際。不過,對於這種現象你一點也不用擔心,既不是因為你精神分裂,也不是因為被外星科技洗腦產生的異常現象,只是耳朵里長了”耳蟲”(Earworm)罷了。Continue reading

莫扎特遜掉了…?現代也有音樂神童系列-Emily Bear

Emily Bear。引用自http://joannaburns.wordpress.com/tag/emily-bear/

一個18個月的嬰兒會做些什麼事?扶著東西走路、念短小的單詞,還有努力的利用手邊的東西敲擊出聲音。

18個月大的Emily,卻用她穿著尿布的小小身軀,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爬到鋼琴上彈起了音階!

五歲時Emily就創作了許多作品,六歲應邀到白宮去為總統演奏,九歲的時候,她已經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在芝加哥WGN頻道的特別節目中,主持人說”或許,我們發現了下一位莫扎特!”Continue reading

莫扎特遜掉了?-現代也有音樂神童系列-番外…動物篇

Nora-彈鋼琴的貓。引用自Nora的官方網站 http://norathepianocat.com/

大家記得上回知音報導過的天才音樂小貓-Nora嗎?身為世界上數十億隻小貓中唯一的鋼琴家兼作曲家,想必非常的寂寞。除了主人以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同伴能與她一同演奏呢?今天,知音終於為她找到了幾個好對象,雖然他們體型大了點,口水多了些,不過,論起對音樂的愛好程度,可不會輸給Nora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今天的一號男主角-來自芬蘭的野獸派鋼琴兼聲樂家Petu(譯為英文是Runty,音譯則近似於be-do),身為機警勇敢的米格魯犬,Petu喜歡帥氣的用後腳站著彈鋼琴,就像那些搖滾鋼琴家一樣,Petu覺得不和諧的音堆和弦加上狂放的嚎叫嘶吼才是男子漢的本色!Continue reading

莫扎特遜掉了…?現代也有音樂神童系列-番外篇

在知音的敘述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段影片

一位酷愛吉他的七歲小女孩 Isabella Selder演奏的佛朗明哥風格音樂(Flamenco)

對一個七歲的小女孩而言,用這麼柔弱的手指按弦不僅痛苦,也是一種耐力的挑戰,Selder不但能保持絕佳的按弦姿勢,還能兼顧右手手指的個別動作。如果知音的孩子能有這麼厲害,簡直要痛哭流涕了。

不過,在一個曾被美國稱為”邪惡軸心”,人民經常飢寒交迫的國家-北韓,也有一個努力的小吉他手。這孩子彈著比自己還高的全尺寸的吉他,煞有介事的跟著節奏搖頭晃腦,一邊展現露出1/3牙齒的制式笑容,一邊演奏音樂,讓我們看一下影片

如果知音的孩子在7歲的時候就有這等演奏能力,不但忍耐可能極其艱困的痛苦練習,在演奏時還能輕鬆露出燦爛的制式笑容,,痛哭流涕已經無法形容了,應該是呼天嗆地才對。

不過…

在知音呼天嗆地的時候,不小心點了一下滑鼠,一段更神奇的音樂從音響中流洩而出

當然,北韓人不僅鑽研西方音樂,也努力的將自己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這段影片中,負責演奏杖鼓(Changgu)的小朋友展現了高超的技巧,除了超快速的左右連打,還可以同時表演四物遊戲中常見的甩頭舞。請看下一段VCR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小朋友演奏杖鼓的陶醉表情呢,這可不是隨便做出來的,而是在四物遊戲或Pansori(韓國傳統說唱音樂)演奏中,鼓手特有的專注表情。

這些北韓的小朋友們雖然年紀很小,卻有超凡的演奏能力和專注力,如果生在其他國家,早就被當作音樂神童來培養了。可是,在一個每年都面臨飢荒,國防預算佔國家總預算超過80%的國家,這些小朋友的未來,充滿了未知數。

要怎麼樣在5-7歲的年紀就達到這種演出水平?如果小朋友不用上學,不能看電視,每天在老師嚴格的監管下練習8小時,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成為這種”音樂神童”。但是,對這些孩子而言,學音樂是為了什麼,學音樂是否帶給他們快樂,長大以後又要怎麼在一個消費和商業活動低落的國家以演奏音樂為生呢?

大家還記得第一個影片中的Isabella Selder嗎?相較於北韓的孩子, Selder的吉他演奏似乎顯得很普通,但是熱愛彈吉他的 Selder一直沒有中斷學習,十多年後終於成了享譽西方的吉他名家。請看2011年Selder在奧地利Friedberg的演奏錄影

 

 

在南美洲的社會主義國家-委內瑞拉,也正在推行一個大規模的兒童音樂培育計畫-El Sistema,相較於北韓的天才培育,他們有完全不同的目標。詳細內容,請期待知音的下一篇嘍。

剪報-廣藝愛樂 電音三太子3月狂拉小提琴

雖然,這場音樂會並沒有像記者的台式標題所寫,由”電音三太子”上台表演小提琴演奏,廣藝愛樂的演出依然有讓大家驚豔的新奇內容。廣藝愛樂樂團在今年才在廣藝基金會的資助下成立,確實如他們所說,是台灣最年輕的管弦樂團。這一個從音樂總監、指揮到演奏家都是”年輕人”的樂團,音樂風格完全不受一般管弦樂團的框架所拘束,2012年的創團音樂會沒有像其他樂團一樣,藉由演出經典或大型作品來建立聲譽,他們在音樂廳的第一場音樂會<宜錦•電音•參太子>,演的是音樂總監-豎琴家李哲藝的電小提琴創作。這場音樂會力推的焦點,除了創新的音樂風格,還有NSO首席李宜錦-“美女”首席。電小提琴加上年輕女性的組合在國際上屢見不鮮,例如曾以巴哈-d小調觸技與賦格震驚樂壇的陳美,廣藝愛樂以電小提琴搭配管弦樂團的演出,能不能玩出比陳美更多的花樣,電小提琴的音色要如何融入管弦樂團,作曲家李哲藝如何克服樂團和拾音器及喇叭發聲的電提琴在音場上形成的不同距離。這場音樂會在聆聽之前,有太多的可能與疑問,想獲得解答,就只好請大家上音樂廳一探究竟嘍。

 

這裡,知音給大家一點點背景資料補充

廣藝愛樂的幕後老闆,是由廣達電子成立的廣藝基金會,在2009年由廣達電子的林百里出資成立,並邀請楊忠衡這位才華洋溢的多面向藝術家來擔任總監。(關於廣藝基金會的創立源起,請參考廣藝基金會官網

楊忠衡是一位位涉足音樂、文字和戲劇的藝術工作者,除了曾經擔任音樂雜誌編輯,創立樂團,還寫樂評和劇本,在他的引導之下,廣藝愛樂一開始就沒有傳統管弦樂團的限制和包袱。(關於楊忠衡的簡歷可以參考音樂劇-隔壁親家音樂劇官方部落格

廣藝愛樂的音樂總監李哲藝雖然是一位愛好貝多芬的豎琴家,但是,他的創作卻充滿了濃濃的台味。例如<廟埕>這個作品,利用民謠風格和部分五聲音階作為敘事的主要結構,再穿插各種台灣音樂-南管、北管、歌仔戲,甚至模仿攤販的叫賣聲,聽在知音的耳朵裡,<廟埕>不停的勾起小時候在廟埕與老闆比賽打彈珠來賺叭噗、撈魚的愉快回憶。

讓我們聽幾個李哲藝的作品

廟埕

馬卡道狂想曲

關於廣藝愛樂的創團緣起,請參考廣藝部落格中由指揮黃東漢撰寫的介紹文章。(Inspired by Lausanne

 

照片引用自廣藝部落格 網址:http://quantaarts.pixnet.net/blog/post/41836813-%E5%BB%A3%E8%97%9D%E6%84%9B%E6%A8%82%E9%96%8B%E9%91%BC%E9%AC%A7%E5%8F%B0%E9%89%85%E7%8D%BB-%E5%AE%9C%E9%8C%A6%EF%BC%8E%E9%9B%BB%E9%9F%B3%EF%BC%8E%E4%B8%89%E5%A4%AA%E5%AD%90-n

剪報-廣藝愛樂 電音三太子3月狂拉小提琴

引用自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2021200217.html

  • 2012-02-12 01:00
  • 旺報
  •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

廣藝愛樂「標新立異」開春第一檔大秀搶人眼珠,台上傳統小提琴自尬電子小提琴帶來《風火電音三太子》,之後還要挑戰樂聖貝多芬來首混搭風的交響幻想曲 《貝多芬的前世今生》。這場音樂會由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李宜錦打頭陣、鬼才作曲家李哲聖耍勁操刀,3月6日台北國家音樂廳神力發功。

台灣公私立大小樂團加起來不算少,2010年成立的廣藝愛樂,不為樂團生態錦上添花,而是要另闢蹊徑,以「有史以來最不乖」的樂團自許,為國內樂界帶來不同的樂流。

樂團藝術總監楊忠衡說道:「我希望這個Project,能率先証明我們的音樂能擺脫西方理論的依賴,自己思考,自己站立,找尋自己的可能 性,建立自己的系統。」他期許音樂界,能夠就像台灣已經先起飛的劇界、舞蹈界一樣,「音樂家遲早要拿自己熱騰騰的作品,和台下痴迷的觀眾尬感情。」

身兼豎琴演奏家、作曲家的李哲藝如何和觀眾尬感情,《風火電音三太子》把民間廟會和台客電音送作堆,將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等與舞曲節 奏碰撞,如同三太子從民間陣頭在電音加持下一躍成為流行新文化。帶出傳統和現代的FU,小提琴家李宜錦左右開弓,古典和電子小提琴雙槍登場。

至於《貝多芬的前世今生》則要為在今世大街小巷現身的貝多芬音樂進行盤點,垃圾車、廣告歌曲、甚至是布袋戲的配樂,皆有貝多芬的影子。李 哲藝筆下的貝多芬可能還會入境隨俗與台灣民謠同唱。音樂會在新生代指揮黃東漢的帶領下,首度登上國家音樂廳便展現超錶的狂放能量。

剪報-馬勒與意料之外的鈴聲(補充)

就在知音讀到報導的隔天,紐約時報的記者找到了尷尬的主角,這位擁有2家公司的紐約愛樂長期贊助人無辜的回答:”我不知道手機來電時會有鈴聲”。

當天令吉柏特惱怒的理由不是鈴聲響起,而是手機的主人不願意把它關掉,而吉柏特已經停止演出走向觀眾席時,這個贊助者X(Patron X,費雪廳和紐約愛樂以此稱呼那位先生)仍然堅定的注視著他,不願意承認鈴聲是由他這裡發出。這個事件最後以歡呼而不是暴動告終,但是,這位大老闆卻花了好幾天到處道歉才能平息風波,可見紐約的聽眾還是很在乎聽眾的道德和禮儀呢。

這篇文章的標題很精確的敘述了這個事件

鈴聲得以止息,但卻沒有任何按鈕能讓羞愧停止(Ringing Finally Ended, but There’s No Button to Stop Shame)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選下列連結來看相關報導

紐約時報-Ringing Finally Ended, but There’s No Button to Stop Shame

 

就在這個事件發生不久之後,另一位斯洛伐克小提琴家Lukas Kmit也在演奏會上發生一樣的遭遇。當他在Presov一個擁有華麗裝飾的猶太教堂上演奏時,一段Nokia的手機鈴聲打斷了巴哈無伴奏組曲的豐富對話。Lukas Kmit雖然在當下停止演奏,卻沒有像紐約愛樂的Alan gilbert一樣,因為自最愛的音樂被打斷而憤怒。Kmit只是輕輕的望了觀眾一眼,在小提琴上琢磨一下這段旋律,隨後,不但逗趣的以小提琴模仿鈴聲,還以這段旋律創作了一小段即興演奏。他的幽默回應化解了手機主人的尷尬,也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

優秀的音樂家通常都有古怪的脾氣,通常,也都有追求完美的習慣,演奏被觀眾製造的噪音干擾,就像踩到演奏家的地雷一樣嚴重。雖然Kmit目前仍是英國皇家音樂院的學生,但有如此的雅量和迅速的反應,他的演奏生涯應該有很大的可能性呢。

感謝讀者Spoon提供關於Kmit的部分連結

關於這個事件的報導

1.英國每日郵報(Dailymail)

2.英國BBC新聞

Lukas Kmit的小檔案(來自Watson Forbes國際小提琴大賽的介紹網頁)

 

有影片有真相,最後,讓我們來看一下實況錄影

剪報-馬勒意料之外的鈴聲

曾經聽過現場音樂會的人都知道,音樂廳裡最常出現的惱人音響,就是咳嗽聲、塑膠袋聲、講話聲、座椅摩擦聲以及電話鈴聲。雖然現在的電話鈴聲已經不再是單調的嘟嘟聲,但是,在連空調都靜悄悄的音樂廳裡,再好聽的鈴聲也會成為恐怖的音樂殺手。但是通常音樂家們選擇對這些噪音視而不見,只管專注的完成演出。有一回俄國鋼琴家普雷特聶夫(Mikhail Vasilievich Pletnev)到台灣來演出,遇到此幾彼落的咳嗽聲和手機鈴聲,只好有點惱怒的一邊彈著鋼琴,一邊轉頭過去仔細端詳音樂廳裡的管風琴來轉移注意力。

1/10星期二的晚上,在紐約愛樂進駐的費雪音樂廳(Avery Fisher Hall)裡,指揮艾倫˙吉柏特(Alan Gilbert)作了與其他音樂家不同的決定。在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終樂章帶來的寧靜氣氛中,突然響起一陣持續的木琴聲,剛開始吉柏特選擇忽略它,但是隨著鈴聲繼續不停的作響,吉柏特再也無法容忍,他讓樂團停止演奏,並親自走到觀眾席尋找聲音來源,請手機的主人關掉鈴聲。

當紐約時報的記者問道,手機鈴響在音樂會中很常見,為什麼選擇終止演出呢,吉柏特是這樣回答的,“通常正在演出的不是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而且也不是這首交響曲中最富有情感的段落”。這個樂章的最終部分,是一段彷彿令人精神與情感昇華的緩板,當大家在樂音的帶領下,走向平靜祥和彷彿冥想般的意境時,突然響起了手機鈴聲,就好像在熟睡中突然被喚醒一般。當鈴聲響起時,不僅指揮感到憤怒,連現場的其他觀眾也不停站起來叫囂,某位聽眾在部落格中形容當時觀眾幾乎要暴動-“They want blood.”。

吉柏特在解決惱人鈴聲之後,依然回到台上從終段的前幾個小節繼續演奏。但是,當時被兩千多位觀眾注視著的手機主人,最後是否安全的離開音樂廳,知音就不知道了。

讓我們先聽聽這個樂章

然後,來聽聽罪魁禍首-Iphone的木琴鈴聲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如此寧靜而昇華的段落中,如果響起那段手機鈴聲,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下回聽音樂會的時候,可要記得先把手機關好呢。
雖然手機鈴聲在音樂會中很討人厭,不過,也有某些音樂家會巧妙的利用鈴聲來製造音樂效果,請看看國王歌手幽默的演出

紐約時報的報導-New York Philharmonic Interrupted by Chimes Mahler Never Intended

由於紐時並沒有開放全文引用的版權,知音只能提供連結,讓大家自己閱讀了。

是誰在演出的時候公然”放炮”?

什麼是交響樂團裡的音樂家最怕發生的事情呢?不是指揮生氣,也不是觀眾太少,而是演出的時候”放炮”-在不該演奏的地方演奏,或者演奏錯誤的音。雖然音樂家最怕放炮,但是,有一首曲子裡面不僅有好多次響亮的炮聲,演奏家們還經常互相較勁,比賽誰的炮聲更響亮更驚人呢。到底是什麼曲子這麼神奇,不但砲聲隆隆,甚至還請來職業的軍人,搬來火力超強的加農炮讓演奏會場炮聲大作呢?答案就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1812 overture op.49)。

這首樂曲是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應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之邀,為紀念1812年俄國成功抵禦拿破崙侵略,同時也慶祝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落成而作。當時柴可夫斯基計畫利用教堂前的廣場演出,樂曲裡面除了合唱,還利用了教堂的鐘聲,同時,他在最後象徵俄國勝利的國歌聲中,加入了十一響的加農炮聲。雖然這首樂曲首演時並沒有依照柴可夫斯基的構想,現代的錄音版本中卻有很多都使用了古董加農炮來還原柴可夫斯基想要的效果呢。

讓我們聽聽看加農炮在這首樂曲中展現的無比威力吧!

剪報-廖添丁傳奇 戲曲融合特技

身為目前台灣最大的傳統歌仔戲團,明華園確實為這項藝術的傳承付出極大的心血,從培訓人員,保存劇目,推廣到創作新戲碼,在電視歌仔戲沒落之後崛起的明華園,已是台灣歌仔戲文化最重要的推動者。傳統藝術在主流媒體缺席甚久的今日,為了找回流失的觀眾群,明華園做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嘗試,前幾年的水漫金山寺曾動用吊車和消防車,用實體的水流創造白蛇與法海鬥法的壯觀場景。今年,明華園的歌仔戲演員,已經不能只注重傳統唱腔、韻味和動作,而必須學起當代演員,吊著鋼絲來表現飛簷走壁的武俠劇效果。

傳統戲曲一向都是透過象徵的意象來表達無法置放在舞台的道具和效果,一桌二椅可以是審判的廳堂,也能表現飲茶高談的客棧,精妙的表演配合觀眾的想像,曾經是創造戲劇效果的不二法門。然而,當傾洩的水柱取代緞帶表現的滾滾浪花,是不是意味著當代觀眾和表演者之間,已經缺乏了想像空間和默契?或者,傳統藝術的美學精華,已經從吟唱的韻味和身段,走到了以實際聲光效果和現代傳播媒體一較高下的新境界?二戰後的機關戲到金光戲,其實就是傳統戲曲因應文化環境變遷而做的努力,觀眾與表演者的互動與想像,早就不再遵循傳統模式。時下的觀眾或許已經習慣電視和電影媒體的娛樂效果,明華園的創新演出能否重新吸引觀眾的注意,建立傳統藝術表演者與觀眾互動的新模式,仍有待時間的考驗呢。

剪報-廖添丁傳奇 戲曲融合特技

引用自:http://tw.news.yahoo.com/%E5%BB%96%E6%B7%BB%E4%B8%81%E5%82%B3%E5%A5%87-%E6%88%B2%E6%9B%B2%E8%9E%8D%E5%90%88%E7%89%B9%E6%8A%80-115725733.html;_ylt=AlYFAd7UlzcqvSmQdSDe3IncQF46;_ylu=X3oDMTQ2YWNrZHVqBG1pdANKdW1ib3Ryb24gTGlmZXN0eWxlU0YgQXJ0U1NGBHBrZwM4ZjI5NTdkYi1lN2ExLTMyZjctYjg0NS03MjVhODQ5ZTc0ZDkEcG9zAzEEc2VjA2p1bWJvdHJvbgR2ZXIDYzcxYTQwZTAtMmZiOC0xMWUxLWJmMzMtMGI4ZjZiZGI4MTJj;_ylg=X3oDMTI2dGgzampwBGludGwDdHcEbGFuZwN6aC1oYW50LXR3BHBzdGFpZAMEcHN0Y2F0A.aWh.aVmXzol53mlocEcHQDc2VjdGlvbnMEdGVzdAM-;_ylv=3

中央社 – 2011年12月26日 下午7:57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26日電)義賊廖添丁今天從天而降,現身台北,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2年推出的「廖添丁傳奇」揭開造勢序幕;現場民眾驚呼連連,並競相走告,相約明年走訪宜蘭,和廖添丁一起冒險。傳藝中心2012駐園大戲「廖添丁傳奇」結合華藝戲劇團、國立台灣戲曲學院附設綜藝團,在傳統戲曲中融合特技表演,迸出令人驚嘆的火花;明年1月1日演出 到12月31日,每天上午11時和下午2時,各演出1場;從歲首到年終陪伴民眾和廖添丁一起體驗緊張刺激的俠盜世界。

經營傳藝中心的統一蘭陽藝文公司今天在台北統一超商大樓廣場免費發放「廖添丁福袋」,吸引不少民眾排隊領取;傳藝中心並在現場重現傳藝中心實景,一輛吊車在旁待命,說時遲那時快,只見飾演廖添丁的演員凌空而降,觀眾看得驚呼連連。

傳藝中心表示,「廖添丁傳奇」將依天候分「晴天版」和「雨天定點版」2個版本;晴天版在歌仔戲元素下,演員透過吊鋼絲的特技,在民藝街的閩南式建築上讓民眾近距離感受廖添丁飛簷走壁、來無影去無蹤的特技演出,並體驗日警追捕廖添丁時的場景。

雨天定點版雖沒有吊鋼絲的驚奇,但大型武打動作場面、魔術和舞獅等雜技表演,一樣帶給民眾緊張、刺激的冒險俠盜世界。10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