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攜帶的鋼琴-維吉納琴(virginal)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鋼琴家經常會抱怨
“為什麼我的樂器不能像小提琴一樣身攜帶,想彈就彈?”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那麼大牌,到哪裡演奏都能帶著自己的鋼琴,雖然這幾年他比較節省,只帶著鍵盤和打擊組…而已。[/vc_column_text][vc_single_image image=”5547″ alignment=”center” style=”vc_box_outline”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large=””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large”][/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其實,在演變成兩百多公斤重的龐然大物之前,鋼琴的曾祖父-維吉納琴(virginal)可是苗條到可以隨身攜帶的呢!

維吉納琴與大鍵琴(harpsichord)一樣用撥奏(pluck)方式發音,但是它每個音只用一條弦,張力較小,不需要用厚重的的木板來支撐,所以較方便攜帶。它的音域從3-5個八度不等,音箱通常做成長方形而且沒有腳架,所以大部分的維吉納琴都放在桌上演奏,音域較小的琴甚至可以直接放在腿上。它的外觀充滿富麗堂皇的雕刻裝飾,即使不彈奏,放在家中當擺飾也饒富藝術品味,所以當時的貴族富商家中幾乎都有一台呢。[/vc_column_text][vc_single_image image=”5548″ style=”vc_box_shadow_border”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large=””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large”][vc_column_text]

維吉納琴誕生在文藝復興晚期(late Renaissance)的歐洲,一直流行到巴洛克早期(early baroque)。這個時期的音樂與當代古典音樂不同,不著重與樂譜完全一致的演奏,而是把樂譜當作骨幹,增加許多裝飾奏和變奏。這時期流行的音樂內容以各地的民謠和舞曲為多,旋律結構很簡單,有很多演奏者可以加上變奏的空間,演奏技巧也不至於太難,很多貴族富商都讓家中子女學習維吉納琴來”培養氣質”。也因此有人認為維吉納琴名字的由來與處子(virgin)有關,因為當時學習這種樂器的大多是年輕女子。

[/vc_column_text][vc_single_image image=”5549″ alignment=”center” style=”vc_box_shadow_border”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large=”” img_link_target=”_self” title=”彈奏Virginal的少女(17世紀油畫)引用自http://www.wikiart.org” img_size=”large”][vc_column_text]

接下來讓我們聽聽Mahan Esfahani在布拉格一家樂器修復店的演奏,這是由17世紀初期作曲家Orlando Gibbons創作的Salisbury侯爵孔雀舞(Pavan Lord Salisbury)。

[/vc_column_text][vc_column_text]

 

It is a real eye-opening experience to play music on the ‘classics’ of modern builders, in this case a very interesting Flemish-style virginals of the 17th century (or ‘muselaar’) by the veteran Willem Kroesbergen. This marvellous instrument was in the shop of my friend Mr. Ollikka in Prague and on the night that he finished restoring it (before it was due to be picked up at 6 the next morning) I went over and played a bit. This is the ‘Pavan Lord Salisbury’ by Orlando Gibbons, from the collection “Parthenia” (1613), surely one of the crowning achievements of the Jacobean period.(btw the sound file is compressed! still working out the kinks with this…)

Posted by ‎Mahan Esfahani ماهان اصفهانی‎ on 2015年10月14日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表情術語-Largamente 寬廣的

每次教到小奏鳴曲的發展部,學生就像得了千百種有苦難言的重症,不是求饒哀嚎,就是胸悶氣喘,彈起來一拐一拐極不順暢。發展部一結束,馬上又生龍活虎,神氣十足,有如來到河流下游的寬廣處一般,快意千里好不自在。

今天知音就來介紹一個形容寬廣沈勁的術語-Largamente。先聽聽老師怎麼念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術語和Largo(最緩板)長的很像呢?其實他們正是不折不扣的親兄弟,Largo在義大利文裡用來表示寬廣和緩慢的意思,例如形容馬路很寬廣(La Strada e larga)就是用largo。Largamente就是把largo加上mente字尾變成副詞而已。雖然意思沒有改變,不過largo專門用來表示速度,而largamente則變成表情術語,表示飽滿寬廣的演奏。

“寬廣”要怎麼演奏呢?雖然在音樂術語書上常會看到largamente的翻譯是寬廣的,但是這個術語其實還有另一半意思,也就是飽滿的音色(full voice),把這兩個結合起來,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就是稍微放慢速度,拉長旋律線條,並且用飽滿的音色演奏。所謂飽滿的音色,不是指最大音量,而是以能發揮樂器本身最豐富音色的方式來演奏,在提琴類樂器上通常用全弓,在長笛上就是用稍大的口型和較大的氣流量。同時,為了製造寬廣的感覺,標示largamente的段落也會讓速度稍微慢下來,讓旋律線有更多表現的空間。

以下是布拉姆斯的華爾滋(Johannes Brahms Waltz Op 39 NO.15),在影片43-48秒處就是標示了largamente的段落,大家可以聽聽看這裡的演奏表現和速度有什麼不一樣。

對了,這麼長的術語沒有秘訣一定很難發音,不來一下台灣義大利文怎麼對的起讀者呢,馬上來跟老師一起大聲念 “拉…了…個…慢…的” 嗯,果然術語如其發音,演奏起來有點給他慢呢!

表情術語 Spiritoso-有精神的

18世紀的提琴之神-帕格尼尼生來就是一副瘦弱矮小的身軀,四肢纖細,兩眼的黑輪超大,看起來就像嗑藥又營養不良的弱雞。但是只要把小提琴放到他手上,他馬上就可以變身閃電手指俠,不僅拉琴速度驚人的快速,連雙眼都會像燈塔一樣大放光明。

現在的小朋友個個都像帕格尼尼,只是順序有點不一樣,上課的時候是睡不飽快不行的樣子,下課鐘一響,馬上就精神飽滿充滿活力,HP-生命力全滿。今天知音要介紹的就是這個充滿精神的術語-Spiritoso。讓我們先聽聽看老師怎麼念..

雖然英文的spirit常用來形容有精神的,不過到了義大利spirit卻常當作幽靈、靈魂或者氣質和個性。在口語裡面spiritoso用來形容幽默詼諧,例如某人喜歡捉弄別人和開玩笑,就可以說他spiritoso。只有當作音樂術語使用時,spiritoso才用來形容有精神的。另一個術語con spirito,雖然與它稍微有一點點不一樣,不過也常被當作同樣的術語使用。

有精神的要怎樣表現,大致上可以分為速度和力度來看。spiritoso通常用較快速度演奏,也常跟較快的速度術語放在一起,例如allegro spiritoso。如果曲譜開頭沒有速度術語只寫了spiritoso,那就必須要演奏的快一些。另外,標示spiritoso的段落常用變化較大且較快速的強弱來表現,而且力度通常較強。所以spiritoso很少很少出現在弱的樂段。

這樣大家懂了沒呢?讓我們聽聽超優秀的音樂示範-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 6, III Rondo)它的速度是充滿精神的快板-allegro spiritoso

各位同學,下…. 不,下課之前我們還要先複習一下最重要的台灣義大利文,來,跟著老蘇大聲念 “死..霹..靂..投..手” 這名字一看就很威啊,王建民如果把這幾個字刺在手臂上,球還沒投出去對手就嚇跑了吧… 現在可以下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