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神奇發明-“雙鋼琴”

大家都聽說過雙鋼琴演奏,也就是兩個音樂家用兩台鋼琴在同一個舞台彈奏。對鋼琴家來說無論到哪裡演奏,只要帶著自己的一雙手(齊瑪曼-Zimmerman例外,在911事件以前他總是帶著自己的鋼琴巡迴演出,最近稍微降低了堅持,只帶著鍵盤和打擊系統..),可是,對準備演出的藝術經紀公司和舞台人員來說,要準備兩台適合雙鋼琴演奏的鋼琴,可得花上一番功夫。如果直接把兩台鋼琴裝在一起,不就省事多了嗎?

十八到十九世紀時,獨奏音樂家開始興起,音樂家之間經常互相比較彼此的技藝,互相挑釁甚至直接在舞台上較量。莫扎特和克萊曼第就曾經以兩台古鋼琴同台競奏,最後以無懈可擊的技術和音樂氣質勝出。除了競奏,雙人的重奏也開始流行起來,這時期誕生許多著名的重奏作品,如交響情人夢裡野田妹一直想和千秋同台演出的雙鋼琴協奏曲,莫扎特編號 K.448的奏鳴曲。十九世紀是工業和科學技術獲得大幅發展的年代,同時交通工具的改良也讓世界不同地區的音樂急速交流。古典音樂在當時不再是貴族和富豪家庭的專屬娛樂,許多中產階級甚至小康家庭也開始讓子女學習音樂。鋼琴工業在十九世紀急速擴大,很多著名工廠都在這時候誕生,如Steinway & Son’s、Pleyel、YAMAHA。同時,製造商們與音樂家一樣,也不同嘗試各種新設計,從雙鍵盤、直立式鋼骨到自動演奏,如果我們踏進一家十九世紀的樂器行,商品種類之多絕對超乎想像。今天知音要介紹的,就是在19世紀末由法國的Pleyel公司製造的雙鋼琴(Double Piano)。

讓我們先來看看圖片

Pleyel的Double Piano。引用自http://www.nettleandmarkham.com/double_piano.htm

這家雙鋼琴事實上是由兩套鋼骨、鋼弦、打擊系統、鍵盤以及腳踏板組成,幾乎可以説是把兩台鋼琴裝在同一個盒子裡。但是他最大的特點呢,是鋼琴踏板系統可以互相控制,也就是坐在這一側的演奏家可以直接控制另一側的踏板。另外,兩組鋼弦放在同一個音箱上,也讓鋼琴發出的音響效果更加飽滿,因為兩組鋼弦都會發出共鳴。用兩台鋼琴作雙鋼琴演奏時,鋼琴家很難看到彼此的臉,對方的琴聲也會受到譜架阻隔。Double PIano並沒有在鍵盤上設計譜架,鋼琴家可以輕易的察覺對方的肢體語言,也能清楚的聽見兩組鋼弦發出的聲響。

雖然Double PIano具有很多優點,但是,對不彈雙鋼琴的人來說,它並沒有多大的價值,甚至還增加維護的成本,一台鋼琴上有兩組要調音的鋼弦!雖然對音樂家來說這是了不起的產品,但是缺乏大眾的青睞,就很難銷售。最後,Pleyel終於決定停產Double Piano。1930年最後一架double PIano出廠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摧毀了所有的Double Piano,現在全世界僅剩不到十台。

因為Double Piano沒有實際演出的錄影,所以,讓我們看看圖片望梅止渴吧。

Double Piano。引用自http://www.nettleandmarkham.com/double_piano.htm
因為Double Piano的獨特設計,鋼琴家甚至可以如此"親密接觸"呢。引用自http://www.egri-pertis.com/english/double.htm

好了,雖然關於獨特的鋼琴設計,知音還有很多沒說完,但是文章太長讀起來可是很傷眼睛的呢!知音下次再為大家介紹更多有趣的鋼琴!下回見!

 

什麼都有,什麼都播-超級網路收音機!

大家是不是經常停駐在CD架前,不知道應該買什麼樣的CD,或者,想聽不同地區的音樂,卻擔心買了以後會不喜歡呢?自從台北愛樂開播以後,很多人就依賴它來瞭解不同類型的音樂,可是,住在不能收聽台北愛樂的地區,或者訊號品質不良怎麼辦呢?聰明的讀者這時候一定會想到台北愛樂有”網路播出”,只要利用網際網路就可以收聽了。不過,台北愛樂再好,也只播出固定的幾種音樂,如果想聽更多種音樂,要怎麼辦呢?

今天知音要為大家介紹一個蒐集超多網路廣播電台的網站,它不僅蒐集超級多的網路廣播電台,還幫你分好地區和音樂類型。選好電台以後點”播放”鈕,打開喇叭就能輕輕鬆鬆的聽音樂啦。

大家是否還記得Windows內見的Mediaplayer曾經有”收音機選台器”這樣的功能呢?這個網路廣播收聽網站- Media U就像當年的收音機選台器一樣,可以選擇要收聽哪一洲、哪一個國家的電台,也可以用不同的音樂類型來搜索。廢話少說,直接告訴大家怎樣聽啦!

首先,要連到 Media U的網站  點我,你就會看見以下的介面

 

 

 

 

有洲別、地區和類型三種選項可以用來搜尋。洲別可以決定大面積的區域,但是千萬別以為選了洲別就會限制搜尋到的音樂類型,就像歐洲有很多阿拉伯音樂愛好者一樣,非洲也有很多好的古典音樂電台呢。洲別只能幫助你決定電台的所在位置,某些洲與台灣間的網路速度較快,選好洲別可以稍微增加播放的流暢度。

第二種選項是地區,也就是國家。對我們最有幫助的是第三種搜尋方式,也就是”音樂類型”。這裡區分了中東音樂、亞洲音樂、古典音樂、爵士….還有平常很少見到的沙發音樂以及獨立流行音樂,通常只要選好想聽的音樂類型,再點右側的查詢就能找到許多好電台。

點了查詢之後會出現這樣的介面

靠近電台Logo的地方有個紅色播放標誌,點選播放標誌或者它右側的連結都可以播放。底下分別顯示了這個電台的所在地區、國家和音樂類型。右邊的”128K”則代表廣播訊號的品質,品質越好就會佔用越大的頻寬。128K以上的電台都有不錯的音質,256K就接近CD音質了。

點了播放之後會跳出這樣的視窗,累積足夠的緩衝之後就會播放了。

如果大家申請了Media U的會員帳號,那麼,點右上角的”+”,就能把這個電台加入我的最愛。

 

接下來,知音想介紹幾個好聽的電台。

即興鋼琴演奏-對彈鋼琴的人來說即興演奏並不容易,除了爵士鋼琴音樂以外,即興的鋼琴演奏平常很少見。Miba Art這個即興鋼琴演奏電台是由一位漢堡的鋼琴家設立的,每天24小時播放他自己彈奏的即興作品。雖然這是個人音樂電台,但是他的演奏確有相當的水準,音樂風格蠻接近New Age,非常適合晨間閱讀或喝下午茶時聆聽。

聆聽即興鋼琴演奏-Miba Art

他也有自己的FaceBook專頁喔,  Miba的FaceBook

超古典的古典音樂-古典音樂的歷史相當久遠,但是我們平常聽到的作品大都屬於18-20世紀的創作。Ancient FM這個電台專門播放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從直笛、曼陀鈴、古小提琴、大提琴,到民謠和聲樂,對聽慣了複雜聲響的現代人來說,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小品就像簡潔雅致的希臘式家具,古樸簡單中又帶著淡淡的優雅芳香。

古代音樂電台  Ancient FM

Ancient的官方網站 網站上有每天的播放清單,建議您聆聽前先閱讀曲目表,稍微在網路上搜索一下相關資訊,才不會”鴨子聽雷”喔。

表情術語篇 Grave

話說十八世紀的某個下午,一顆有名的蘋果在樹上午睡時不小心跌落在某位科學家頭上,因此誕生了改變全世界的物理定律。(如果事件發生在泰國,誕生的可能就是一椿悲劇而不是物理大發現啦)這個與蘋果有關的定律呢,就是大家熟知的萬有引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啦。這跟今天要介紹的音樂術語有什麼關係呢?義大利文的Grave就是沈重、莊嚴的意思,也是物理學上的重力,如同英文Gravity的意思一樣呢。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成英文,唸成”葛瑞福”呦,聽聽看正確的發音吧-

Continue reading

表情術語篇 Con Moto

Moto這個字大家都認識,每回知音在課堂上提起這個術語,小朋友就會說…我知道我知道,就是“Hello Moto”,電視上廣告的那個…。不過,在義大利文裡面Moto就相當於英文的Move,也就是‚”動”的意思。前面的Con呢,就是與…一起,或者是帶有…的意思。兩個字組合起來,就是帶有動感,伴隨著動感的意思。這個字的發音呢,請參考下面的播放器

Continue reading

蒙古長調-Urtyn Duu(上)

這裡知音要先澄清一下,所謂的長調、短調,並沒有嚴格的區分。在音樂學者們開始研究蒙古音樂之前,長調、短調並沒有很清楚的定義,這兩個詞彙成為專有名詞,是由外來的音樂學者們促成的,不是蒙古人自己定下的。

urtyn是蒙古語“長的”,Duu是歌,所以組合起來應該翻譯成“長的歌”,雖然學界一般使用這樣的名稱,不過學者烏雲陶麗認為長調其實應翻譯為宮庭之歌,之所以稱為長調,是因為第一字讀音錯誤。一般來說,長調與短調最大的不同,在於長調通常是散板演唱(沒有固定拍子),而且經常使用特殊的裝飾唱法-諾古拉。短調歌曲則多為固定拍子,不常使用諾古拉。

諾古拉(拼音應該是nogala,新蒙文寫法是HyГapa)是長調的最大特色,它在蒙語裡的意義是“折疊”。諾古拉一般而言可分為浩來(喉嚨)、顎柔(下顎)、膛奈(上鄂)三種,簡要的說,就是利用這三個部位製造出長音中的波折效果。浩來諾古拉是利用喉嚨作出同音反覆的效果,顎柔諾古拉聽起來像蒙古音樂中最常見的二度及三度顫音,膛奈諾古拉則是像管樂氣顫音一樣的強弱交替。雖然浩來諾古拉聽起來像同音反覆,不過,從聲譜圖看來,它的震動在二度音程以上。

讓我們先來聽聽看實際演唱

長調演唱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歌者和馬頭琴的互動非常頻繁。演唱開始之前通常都由馬頭琴寬廣的長音開始,稍微提示一下旋律之後,歌者才開始演唱。傳統的長調通常由四句或偶數句的詩文組成,沒有固定旋律,但是旋律中一定包含數個骨幹音,歌者在唱出骨幹音或結束骨幹音之前,即興用各種諾古拉來修飾它。每一首歌的旋律都由低音開始,在上下起伏間逐漸到達整首歌的最高音,之後又依序下降,強弱的線條就像一座山峰。大家會在這段演唱中聽到許多像從高處快速下落或拋擲的滑音,這就是長調常用的裝飾法之一,伊和諾古拉,在中國戲曲中類似的唱法稱為甩腔。

這段演唱雖然漂亮的示範了各種諾古拉,不過馬頭琴在演唱中已經淪為歌者的伴奏,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

讓我們看看另一段女性歌手演唱

蒙古歌者的音域通常都非常寬廣,好的女歌手甚至能到達五個八度。在20世紀以前,蒙古沒有專業的音樂學校,長調透過親族和家庭來傳承,每個蒙古人幾乎都能唱。蒙古孩子的生活不像都市人一樣,從私塾教育開始,6、7歲的蒙古孩子就要分攤家務,撿牛糞、擠奶、放羊和放牛是他們最常做的活動。很多蒙古人的長調是從草原上學來的,放羊的時候周邊只有羊群和青草,無聊的時候救只好隨口開始哼歌,唱著從儀式和聚會上聽來的各種歌謠。

蒙古歌手騰格爾曾說鄂爾多斯是歌曲的海洋,一點都不誇張。從出生時在河水中洗禮到成年、結婚,從新年的白節、成吉思汗祭(也稱馬奶祭)到盛夏的那達慕,從祭敖包到安撫駱駝,各種聚會活動和儀式都充滿了長調。Byambasuren Davaa曾經拍過一部名為駱駝駱駝不要哭的電影(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故事敘述母駱駝不願意為自己生的白駝羔哺乳,於是這個蒙古家庭遵循傳統,到學校裡找來馬頭琴大師,用馬頭琴的琴聲和女主人的長調歌唱,讓母駱駝感動的流下了眼淚,終於接受了可憐的小駝羔。在20世紀初期的蒙古草原,牧民可是真的相信馬頭琴和長調能讓駱駝願意哺乳,影片中的情節經常在草原上演。

接下來讓我們聽聽看外蒙歌手Namdziliin Norovbanzad的神奇歌聲

在這篇文章裡,知音先簡短的介紹了長調的特色,想知道更詳細的內容,請期待下集嘍!

音樂術語簡表

知音陸續寫了許多音樂術語的介紹,但是對臨時想找術語的人來說可能不太方便。所以,知音把介紹過的術語依照分類整理在這篇文章中,只要點一下連結,就可以到介紹術語的文章嘍。每回介紹新術語,知音就會更新這篇文章唷!

這裡順便澄清一下,有時候大家會發現字典裡的定義與知音的介紹有點不一樣,這是因為知音撰寫文章時參考的來源不只是坊間的字典,也包括各種音樂術語介紹書籍、Groove音樂字典、網路資源以及知音多年來從不同老師身上吸收的知識。字典是為了入門者查閱而寫,通常都力求精簡,例如rit.、rall.、riten.在字典裡通常都翻譯為漸慢,但是,在義大利文以及音樂演奏上,卻代表不同程度和強度的漸慢。(至於知音的台灣義大利文…那可是知音的超級原創,字典上查不到的說,小朋友都說這樣很好背呢…)

速度術語

Rubato 彈性速度

Largo 最緩板

Lento 緩板

Adagio 慢板

Andante 行板

Andantino 小行板

Moderato 中板

Allegretto 稍快板

Allegro 快板

表情術語

 

Animato 生動地

Brilliante 燦爛地

Diminuendo 漸弱

Crescendo 漸強

Con Fuoco 熱情如火地

Dolce 溫柔地

Marcato 清晰、用力的

Mesto 憂傷的

Morendo 漸弱到聲音消失

Comodo 悠閒的

Con Moto 帶有動感的

Grazioso 優雅地

Piano 弱

Pesante 沈重地

Forte 強

Forzato 突強

Sforzato 突強

Sforzando 突強

Rinforzato 整句突強

Sotto Voce 降低音量

 

演奏術語

Staccato 斷奏

Legato 圓滑奏

Glissando 滑奏

R.H.(M. D.)  右手

L.H.(M. S.) 左手

Al Fine 演奏到結束(Fine)處

Dal Segno 從寫有S記號處反覆

Da Capo 從頭反覆

修飾術語

poco 稍微

poco a poco 逐漸的

Piu 更多

Meno 減少

速度變化術語

Rit. 漸慢

 

莫扎特遜掉了…?現代也有音樂神童系列一Aimi Kobayashi

提到音樂神童,大家一定會想到課本和坊間書籍裡介紹的莫扎特,但是音樂神童可不只有他一個人。大家熟知的著名作曲家,如貝多芬、蕭邦、李斯特等,也都在幼年就展現音樂才華。近代的鋼琴家顧爾德,只聽一次就能記住三個小時長的歌劇,鋼琴家朗朗練過的曲目,十年不彈也能馬上背出來。這些人在演奏和創作上的才華,並不輸給莫扎特呢!

在音樂教育普及的現代,音樂神童更像花朵一樣,遍佈世界各地。雖然他們大半都是演奏家,而不是如同莫扎特一樣,能唱能彈還能作曲,不過,他們的演奏實力絕對比得上歷史上著名的大師喔。

讓我們先從最近的地區找一找,音樂神童在哪裡呢?

在日本廣島旁邊的山口縣,有一位3歲的小女孩-小林愛實(Aimi Kobayashi)。以下的這段影片是Aimi三歲第一次演出時拍攝的,第一段曲目是彈性速度的古老童話(ルバ トの古い御伽話),第二段則是巴爾托克的練習曲(Youtube的評論留言只寫出這是巴爾托克的練習曲,但是知音實在不熟悉這位作曲家的作品,不知道這首曲目出於哪一本書?)

ルバ トの御伽話雖然是慢板,但是Aimi對旋律線條和對比的處理非常純熟,音色非常扎實。對一個手指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三歲小女孩而言,練出這樣的音色和速度幾乎是不可能的。
到了四歲第一次參加比賽的時候,Aimi的彈奏速度和力度又更上一層樓。在她坐上鋼琴椅之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像宮崎俊卡通的典型小女孩,梳著捲捲頭髮,有著圓滾滾又帶稚氣的身材。鋼琴椅對她來說就像個高台,得要花些力氣才能爬上去,還要用輔助踏板,才能踩到制音踏瓣。看著她坐上琴椅之後,不慌不忙的拿起手帕擦拭琴鍵,大家可能會猜想,Aimi應該會彈些富有節奏感的可愛曲目,例如獅子大遊行,波斯市場之類。但是,手腕的預備姿勢之後,琴鍵上敲響的卻是Clementi的奏鳴曲,亮麗的音色在矮胖稚嫩的手指下飛快展開,像是一列越過山嶺急馳的火車。她專注又富有韻律的肢體動作,很難讓人與四歲的小小身軀聯想在一起。每回教到這首曲目,即使十幾歲的學生也要不停的抱怨,老師~這首好難又好快,我們可不可以換一首啦。肌肉速度、耐力和快速度的反應、控制能力,是這首曲目的基本門檻,四歲的Aimi在各方面都超越了同齡的孩子,甚至讓十多歲的學生也感到驚嘆和羞愧呢!讓我們看一看這段神奇的演奏。(Clementi Sonatina op. 36 1st movement Spiritoso)

Aimi在技術和音樂處理的進步不是以年而是以月為單位來計算的,五歲到六歲時,她已經能完美的演奏巴哈的二聲部創意曲,並且,用標準的速度彈完Burgmüller的練習曲(Burgmüller – Etude №18 Op.109 “Spinning Song” )。這首曲目的難處不只是速度,清楚華麗的彈奏右手琶音時,還要讓左手相距遙遠的聲部在聽覺上形成完美的旋律。快速時也能保持細膩的音樂處理,是Aimi勝過其他兒童演奏者的最大優點。當然,她的演奏速度也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讓我們看一看這段演奏

到了七歲,Aimi不只能演奏快速的曲目,也開始挑戰多重聲部的音樂處理。雖然在巴哈三聲部創意曲中BWV 788並不算難,但是,三聲部之所以稱為交響(Sinionia),是因為相互貫穿、交織對話的旋律形成了豐富的音響效果。雙手通常只能演奏兩個聲部,而第三個聲部卻要靠兩隻手各騰出幾個手指演奏,這種彈法嚴重的考驗手指的獨立性和控制能力,特別是中段時高音聲部的顫音,既要綿密平均,又要利用1、2指演奏旋律。對剛開始彈創意曲的學生來說,彈旋律時維持顫音都已經很難了,更何況還要詮釋旋律的對比,以及不同旋律間的對話關係。Aimi的音樂語言並不像成年音樂家一樣沈穩,卻具有亮麗清楚的特質,讓我們聽聽這段演奏

不久後Aimi開始與交響樂團合作,到世界各地參加演出。故事講到這裡,似乎應該接著從此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她灌錄許多唱片,與更多知名音樂家合作,成為音樂史上傑出的演奏家之類的結尾。但是,知音要提醒大家,音樂世界是非常殘酷的,莫扎特幼年時為什麼在歐洲大受歡迎,是因為他年紀小,青年時為何遭到樂評鄙視,因為他的音樂不太符合當時的流行。Aimi幼年時的傑出不在於音樂處理的完美,而是一種超越年齡和生理限制,令人驚異的感覺。音樂界最在乎的是演奏的內涵及詮釋,同一首曲目,音樂家能否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演奏,能否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音樂詮釋,決定她在音樂界的地位。當然,炫技和超技也是在這個圈子快速崛起的方法。1995年出生的Aimi,今年已經十六歲了,她是否能繼續保持如此快的速度,繼續精進演奏技術和音樂表現,就有待觀察嘍。

當代的音樂神童還有非常多,下回,知音再介紹幾位給大家認識。

Aimi各階段的錄影和摘要介紹 請點

速度術語篇-漸慢 Ritardando,Rallentando,Ritenuto

這些是最容易讓人感到困惑的術語,小時候每次遇到譜上寫著rit. rall. riten. ritardando,老師就告訴知音說,這些都是漸慢,既然都是漸慢,為何要寫成這麼多種呢?

其實這幾個術語的意思都有些小小的差別,雖然結果都是速度變慢,但是,變慢的方法和過程可非常不一樣呢!在進一步講解這些術語之前,讓我們先來聽聽義大利人怎樣念它。
Ritenuto

Ritardando

Rallentando

Continue reading

剪報-來自太空的聲音

雖然大家熟悉的太空梭群都要退役收進“車庫”了,不過,太空熱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呢。最近,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研究如何讓人類上火星之餘,突然將目光轉向文化事業,把預算投資在音樂創作上。太陽光輪計畫(Sun Rings)不是建造航向太陽的太空船,也不是太陽能的最新擷取方法,,而是一首美國太空總署委託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Kronos Quartet)根據“太空的聲音”製作的樂曲。

話說希臘哲學認為是藉由土、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看來沒有物體存在的空間,也有風的存在。因此哲學家柏拉圖就在Timaeus中提出,行星的體積如此巨大,運行時必然會與風摩擦,產生聲音,雖然我們聽不見,但是這些聲音會對應到音樂的不同音高。在科學知識發達的現代,剛上小學的孩子也知道宇宙間只有真空,行星不會發出聲音,當然更沒有所謂天體的音樂。不過,行星雖然不會帶動空氣,卻會自己唱歌呢。美國太空總署曾經將航海家一號及二號在太空中接收的無線電訊號轉變成聲音(實際上是降低或提升頻率到人耳可聽的範圍),還發行了一套CD。繼續討論之前,讓我們先聽聽看 木星的聲音

果然充滿了神秘感呢,木星(Jupiter)以希臘神話的眾神之王宙斯來命名,他的聲音果然深邃遙遠又隱藏巨大的力量。

但是,這樣的聲音要怎樣轉變或者改編成音樂呢?太陽光輪計畫委託的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原本就以創新出奇的演奏見長,他們很少穿著西裝,正經八百的在舞台上拉奏提琴。反而經常結合燈光布景、多媒體效果,讓音樂和視覺交織成更富有動感的藝術能量。此外,也嘗試演奏很多現代音樂作品。看看他們的宣傳照就清楚了

克羅諾斯四重奏。引用自http://www.kronosquartet.org/

很多科學家們都覺得人與音樂-聲音間有神秘的關連,因此,音樂治療、音樂與記憶、音樂與意識、音樂與大腦或神經生理的關係近年蔚為顯學。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科學家從聲音的層面尋找人和音樂的關係,例如將DNA裡不同鹼基和元素發出的紅外線頻率轉換成聲音(請參考名為The infrared frequencies of DNA bases: science and art的研究 Susan Alexjander, David Deamer. The infrared frequencies of DNA base:science and art .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g and Biology, Vol. 18, 2, 1999 ,p74 ~ 9.),譜成樂曲。或者討論規律、成比例的和諧音響如何影響人類甚至物質。(Lambdoma數列 n+1/n,請參考Hero的研究。Barbara Hero,Robert Miller Foukrod.Lambdoma Matrix and Harmonic Interval,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 Vol. 18, 2, 1999, p63)。這次的太陽光輪計畫或許是科學家短暫的突發異想,或許會掀起一陣太空聲音熱,也或許,會像當代作曲家John Cage的許多創作一樣,在剎那炫目的光彩之後,淪為茶餘飯後的笑語。無論結果為何,他們都為音樂開創了新的想像風景。

剪報 太陽光輪 隨太空聲音航向宇宙 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與太空聲音交錯對話 彷彿人類向外探索的歷程 視覺加聽覺的感官之旅

轉載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1030400421.html

* 2011-03-04
* 中國時報
* 【邱祖胤/台北報導】

太空的聲音是什麼樣子?二○○○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委託老牌的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Kronos Quartet)製作《太陽光輪》計畫,希望他們把來自太空的聲音,發展成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四重奏於是邀請極簡音樂大師泰瑞.萊利(Terry Riley)譜曲,二○○二年完成這部絃樂與太空聲音互動對話的特殊作品,長約九十分鐘、共十個樂章。

美國太空總署提供的太空聲音,是他們用架設在地球軌道與太空船上的電漿波接收器所蒐集的。四重奏創始團員之一、小提琴家哈林頓(David Harrington)表示,他剛開始聽到這些錄音時非常震驚,「那有點像來自渾沌世界的節奏,又像源自於心靈的律動,更像是甲蟲在你耳邊鳴叫的聲音。」

哈林頓表示,他平日收錄大自然的聲音,包括鯨魚的吶喊、豹的嘶吼,甚至昆蟲啃噬樹皮的聲音,卻完全不知道太空裡有這麼多聲音,感覺像得到寶物一般。

哈林頓找來四重奏的長期搭檔萊利擔任作曲,萊利乍聽這些錄音,也相當驚訝。萊利說,這些錄音讓他腦中充滿木星、天王星的畫面,感覺自己在太空中前進,彷彿可以感受太空船航海家號與伽利略號航行太陽系,形成一道夢想的光輪。

在《太陽光輪》中,萊利編寫出十個「聲音場景」,二○○一年八月開始創作,次年七月完成。這十個場景各有不同的音樂氛圍,絃樂與預先錄下的太空聲音,兩者交錯,互相對話,其中有兩個樂章加上合唱,彷彿一場太空旅行,見到人類從地球向外太空探索,渴望瞭解我們身處的宇宙環境。

《太陽光輪》創作期間剛好美國遭逢九一一事件的衝擊,哈林頓說,這也促使他們反省:「我們能對世界做什麼?如何跟環境共存?」

這部作品的演出以多媒體形式呈現,邀請流行天團U2御用舞台設計大師威利.威廉斯(Willie Williams)擔任影像設計。威廉斯以樂曲情境當作基礎,影像以太空意象的抽象畫面為主,加入許多七○年代太空船傳回地球的動態畫面。這些畫面不同於星際科幻片中的場景,畫質較粗糙,但由於資料的忠實呈現,相當震撼人心。

二○○二年《太陽光輪》演出之後立刻造成轟動,這次是首度來台演出。人聲合唱部分由台北愛樂合唱團擔任。

哈林頓表示,將太空裡的聲音、影像與音樂結合,好像是創舉。其實古代的詩人、音樂家經常以太空為靈感,星象學家更長期觀察星象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太陽光輪》其實是復古,而非創新。」「這些聲音只是開始,促使人們思考,人類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成立於一九七三年,主要演奏廿世紀重要作曲家的作品,包括巴爾托克、蕭士塔哥維奇,及泰瑞萊利在內的多位當代作曲家作品,曾獲葛萊美獎。

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太陽光輪》三月四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三月六日將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

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的官方網站

關於太空聲音的簡要介紹

太陽光輪(sun ring)第一段的演出

樂器之王-管風琴

大家一定在課本上讀到過,鋼琴是樂器之王,它不僅有多達7個八度的音域,還能一次彈出十個音以上的和弦,常用來當伴奏樂器,一台鋼琴幾乎就是一個交響樂團,一次能演奏兩到三個聲部…

但是,鋼琴再大不過就三四公尺長,兩三百公斤重,88個琴鍵,一雙手只能按出十幾個音,就平它這麼瘦弱的身軀,怎麼能當樂器之王呢?真正的樂器之王,應該像個巨人一樣,有好幾層樓高,一發出聲音,幾百公尺以外都聽的見,最好還能同時發出各種不同音色。這時候大家一定就會問啦,我到音樂廳那麼多次,怎麼從來沒看過有這樣的樂器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大家都只注意到坐在交響樂團裡的帥哥美女,真正的王者就在他們後面呢。看一下圖,大家馬上就會明白了!請-看

國家交響樂團與國家音樂廳。引用自http://www.soundsmartart.com/ryugoto/?p=65

看到沒,樂團後面是不是有很多亮晶晶的管子,中間還有一個看起來很複雜的控制台?讓我們看更仔細一點

音樂廳的管風琴。引用自http://event.ntch.edu.tw/pictures/#building/08.jpg

雖然在照片裡看起來很小,不過實際上,它可是一個將近五層樓高的龐然大物呢。讓知音偷偷洩漏一下他的資料,這架管風琴寬九公尺,高十四公尺,深三公尺,一共有4172個發音管,61個音栓,三排手鍵盤外加一排腳鍵盤。什麼?腳也要用來彈琴?是的,演奏管風琴就像駕駛戰鬥機一樣,不但要操縱很多按鈕,還得手腳並用。彈奏音色變化很多的曲子,還需要有一個彈奏助手,站在旁邊幫忙控制音拴呢!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麼大的樂器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呢,難道是用喇叭嗎?不不不…,管風琴就跟其他管樂器一樣,要用“吹”的。知音小時候不瞭解音響的運作方式,老是纏著爸爸要他把音響打開,讓我看看有沒有小矮人樂團躲在裡面。那麼,這台管風琴後面是不是有四千一百七十二個矮人氣喘吁吁的吹著它呢?讓我們看一張圖片,答案就在裡面喔

很多人一起踩著鼓風機,把空氣送到管風琴裡。引用自http://www.nzorgan.com/vandr/blowers.htm

很久很久以前,在電風扇先生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管風琴用跟鐵匠一樣的鼓風機來吹出聲音。構造雖然一樣,大型管風琴的鼓風機卻要好幾個人一起踩才會動呢。鼓風機連到一個空氣通道,再連接著一根根的管子,每個管子裡面都有不同大小的簧片。當演奏者按下琴鍵時,通往音管的活門會打開,讓空氣震動簧片發出聲音。那麼…前面提到的音栓是作什麼的呢?音拴就像是水龍頭,可以控制通過音管的氣流量,改變音量和音色。因此呢,音栓拉出的比例不同,管風琴的聲音就會改變。

這麼大的樂器,是怎麼裝進音樂廳的呢?難道音樂廳的天花板像天窗一樣可以打開,再用好幾台直昇機把它放進來嗎?

管風琴其實是在工廠裡誕生的,每一台管風琴都是按照需求手工打造的,在工廠裡組裝完成、測試之後,再拆開來運到目的地重新組裝。裝好以後還要經過專業技師的試音,按照場地的音響效果調整音管的風量、簧片。別看它外表只有簡潔的音管,管風琴的零件比兩台汽車加起來還多,音樂廳的管風琴光是組裝就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呢!因為場地的音響效果和技師的調整,每一台管風琴的音色都是獨一無二的,當然它的造價也非常的昂貴。(舉例來說,國家音樂廳的那一台就超過6千萬,還不包括後來的調音費和維修費用)

讓我們看看一些組裝過程的圖片

先組合外框,再把音管和其他機關放進去。引用自http://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GtHVoxHzXVcfWmZlO5-YHw
雖然大致上外觀完成了,瞧瞧桌上的零件,還有一大堆呢。引用自http://www.grenzing.com/nosostros.cfm

除了組裝很麻煩,管風琴還需要瞭解它的結構和音響的技師來為它調音,調到最適合那個場地的狀態,管風琴才算完工。管風琴的調音是極專業又耗時的工作,作曲家巴哈除了彈奏管風琴以外,也經常擔任管風琴的試彈和調音師父呢。

接下來,讓我們聽聽世界上最大的管風琴-Wanamaker Grand Court pipe organ演奏起來效果如何吧

管風琴雖然是個超級大巨人,但是,它也有溫柔的一面呢,這首彩虹之上(over the rainbow)用管風琴來演奏,音色相當豐富呢。

除了大之外,還有一台相當特殊的管風琴,就是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菲律賓竹風琴。因為影片都不太清晰,所以我們看看照片就好了

菲律賓的竹製管風琴,世界上歷史最久,而且僅此一台呢!引用自http://www.wretch.cc/blog/maybe3u/20548748

咦…知音好像還漏了什麼事沒有講?

啊..就是管風琴的名曲!管風琴雖然是真正的樂器之王,卻足不出戶,總是擔任唱詩班的伴奏,或者儀式中的背景音樂。可是,它一樣有屬於自己的獨奏和協奏曲目喔。大家最常聽到的管風琴曲,應該就是每次恐怖片裡都會出現的那一段-巴哈 d小調觸技與賦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看它氣勢磅礡的開場吧

這首曲子確實令人趕到相當震撼呢,所以泰國小提琴家陳美(Vanessa-Mae)把它改編成超級電音舞曲版呢!讓我們聽聽看

好了,看了這麼多介紹,大家是不是覺得鋼琴已經遜掉了,管風琴才是樂器之王吧!不過,要擁有一台管風琴,你得先買下王宮一樣寬闊的挑高大廳才能擺的下呢!各位小朋友,千萬不要在看了影片後,不停的纏著爸拔..爸拔..人家也想要有一台管風琴,快點買給我啦。爸拔不昏倒才怪呢!

要看更多Wanamaker Grand Court pipe organ的照片請點

科學人雜誌有管風琴發音原理的詳細介紹  快來點

管風琴鼓風機的演進請參考 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