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音樂知識王第一週(7/8~22)-法國號

答題方法說明: 1. 往下拉找到"本週題目",聽錄音。 2. 聽底下的四個youtube音樂,判斷這週的錄音是從哪一個音樂裡面錄下來的。 3.記下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 4.到知音拿答題卡,寫上姓名、日期、答案的作曲家和曲名,投入答題箱 5.等著拿到抽獎獎品~~

每一首聽起來氣勢磅礡的交響曲,背後都有一群法國號們在奮力支撐著。

無論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或是約翰威廉斯的許多電影主題曲,都可以聽到法國號時而輝煌燦爛時而溫柔淺唱的美妙音色。

 

在交響樂團中被稱為號角(Horn)的法國號,除了交響曲中偶爾出現的獨奏以外,獨奏曲和協奏曲目比其他吹奏樂器少很多,大多數時候都擔任合奏或協奏的角色,例如在銅管五重奏和管樂團的合奏。因此問起法國號有哪些著名曲目,除了銅管演奏者們以外,大概都會停頓許久無法回答。

 

為了不要讓身形和音色同樣美麗的法國號如此孤單落寞,今年的音樂知識王大賽就從法國號拉開序幕吧!

法國號是怎麼來的呢?

法國號的前身是號角,也就是歐洲古裝劇中國王登場還有皇家重要儀式時,樂手舉著吹奏的長桿喇叭。古代的號角(Horn)雖然在各種儀式和軍隊中廣泛使用,卻都是一根直管的形狀,能吹的音非常有限,而且高音不好吹,低音又不扎實。管身加長的號角音色比較好,卻又重又不方便攜帶。十七世紀的時候,法國人發明了彎管號角,把較長的管身捲成圓圈,就能兼顧音色和攜帶的方便,也大幅擴張了號角可以吹的音域。不過這種在通稱為獵號(trompe de chasse)的號角,通常只用在狩獵和節慶場合,直到十七世紀末期,才在室內樂和管弦樂團中流行開來。

法國號的前前前世-號角。由動物的角或骨頭製成,也有用海螺製造的。
法國人發明大圓彎管造型,兼顧音色和攜帶便利。這種號角現在通稱為自然號(natural horn)

法國號原本沒有按鍵,樂團演奏不同調時,樂手就要換不同長度的號,或者把樂器拆開來,換上不同長度的彎管(稱為變音管 crook)。可是樂曲中的半音依然很難演奏,而且轉調速度也很慢。後來有樂手發明了把手塞進喇叭口來微調音高的方法,總算是解決了半音不容易吹的問題。

法國號以及各種變音管(crook)。變音管雖然能增加演奏的音域,改變音色,拆裝卻很費時。

19世紀初德國人史托伊澤(Heinrich Stoelzel)在號角上裝置了閥門(valve),讓演奏者透過按鍵選擇氣流通過彎管,不用停下來換管就能改變音色和調性。後來岡培特(Edmund Gumpert) 和克魯斯佩(Fritz Kruspe)更發明了把F大調和bB大調法國號組合在一起的方法,從此法國號不僅轉調方便,能演奏的樂曲和音高也大量增加。

現代法國號,利用活塞改變氣流方向,不必更換變音管,而且只要控制三個按鍵。(彈鋼琴的人一定很羨慕吧...)

法國號冷知識 Fun Factors

他們的右手到哪裡去了?

報告老師!我看了很多張圖片,都看不到他們的右手,難道法國號會"吃手手"...咩?

右手正在喇叭口裡面忙著調整音色和音高呢!

所以有人說法國號手都很涼.... 不是他們吹的段落很少,是手放在喇叭裡面吹風,很涼啊....
(๑•̀ㅂ•́)و✧

法國號的彎管到底有多長?

報告老師... 剛剛有一隻螞蟻從我的吹嘴跑進去,我想知道多久以後它可以走出來....

法國號長18英尺

大概只比這種阿爾卑斯山號長個2.5倍而已,一個星期以內螞蟻應該爬的出來,如果它沒在彎管裡面迷路的話....
(ᗒᗨᗕ)/

本週題目

請問,以下這段錄音,出自於哪一位作曲家的哪一首樂曲?

作答時間7/8~7/22  **因部分作品比較長,題目會從前5分鐘的旋律選出。

1

聖女馬卡雷娜(La Virgin de la Macarena)

西班牙傳統歌曲,卡斯特拉諾斯編曲(Chris Castellanos)

2

第五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3

第三號法國號協奏曲第一樂章KV.447

莫扎特(W.A.Mozart)

4

為法國號與樂團而做作的協奏曲第一號( Concerto for French Horn & Orchestra No 1 Op. 11
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2019音樂知識王大賽

比賽日期

2019年7月8日(週一)至9月29日(週日)

挑戰賽大獎

參賽方法

1.    7/7起每週日在知音的FB活動專區公布題目以及上週的答案。
☆週一到週日隨時可能會出現額外加分題☆
2.    來上課時用答題紙寫上姓名、日期和答案,投入答題箱。

3     每週從有答題的人中抽出兩名獲得神秘小獎
4.    到9/29為止累計答對最多的前三名可以參加 10/27 的直播挑戰賽。
5.    直播挑戰賽獲勝的可以當場把大獎抱回家。

競賽規則

1. 答題紙必須寫上姓名、日期和完整答案,缺任何一項則不予計算,寫成其他週答案的也不能計算。
2. 有出席上課才能投,每人每週限投一次,缺席和請假的不能補投。但是上兩種課、加課的都可以投兩次。投兩次的仍記為答對一題,但是小獎中獎率會增加一倍。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十一周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十一週答案 法朗克《A大調低音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本週獎品-可愛便利貼

得獎名單

魏♪凡

黃♪瑄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十周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十週答案 朱利安尼《第八號F大調豎琴奏鳴曲》

本週獎品-療癒小杯熊

得獎名單

王♪毅

陳♪羽

林♪恩

黃♪瑄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十一週

這週的主題是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

低音大提琴是體型最大的弦樂器,雖然每一個交響樂團都少不了它,可是它總是窩在樂團深處不起眼的小角落。它也能用弓拉奏,但是由於音域太低,作曲家經常只讓低音提琴演奏長音,或者用撥奏(pizzicato)的方式演奏分解和弦。

在爵士樂團裡,低音大提琴是最重要的伴奏和獨奏角色,爵士樂基本組合爵士三重奏通常就是由低音大提琴、鋼琴和爵士鼓組成,這也是我們最常見到的爵士樂配置。爵士樂的低音大提琴通常演奏撥奏的和弦,因此爵士鋼琴中有一種低音伴奏法叫walking bass,就是用鋼琴的低音聲部來扮演低音大提琴的角色。

低音大提琴的體型到底有多巨大呢?全尺寸的琴,從琴頭到音箱底部大約是190公分,音箱最寬的地方約有70公分。簡單來說,大概就跟巨石強森(Rock Johnson)一樣高大。因為體型太大,大部分的演奏者都只能站著拉。而它專用的弓不但比大提琴還短,弓毛到弓桿的距離也比較寬,握法跟其他的弦樂器完全不同,是從側邊握弓。

低音大提琴的握弓法 photo credit by http://www.westonps.org

低音大提琴通常都是用機械式的弦鈕(peg 就是用來調音的地方),因為弦長越長拉力就越大,而它的琴弦拉力已經遠超過一般人能轉動的範圍,所以必須要利用齒輪來增加力量。

機械式琴鈕 photo crdit by http://www.mjbl.co.uk

請問這段錄音屬於下面哪一首樂曲呢?

 

第一首 萬哈爾的《D大調低音大提琴協奏曲》(Johann Baptist Vanhal – Double Bass Concerto in D Major )

雖然很多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都必須趨附在貴族的手下生活,但是萬哈爾的境遇特別的糟糕,他與海頓、巴哈和莫扎特同樣出生於18世紀晚期,身份卻是一位簽署了契約,不能自由離開或轉換工作的奴僕。13歲的時候,萬哈爾學習了小提琴和鍵盤樂器(大鍵琴和古鋼琴),後來又學了管風琴。在20歲的時候,終於能離開貴族的宅邸,去到維也納。做為一名管風琴師和小提琴家,萬哈爾的演奏技術都非常卓越,據文獻記載,他還曾經以小提琴手的身份參與了葛路克(Gluck)的著名歌劇-奧菲歐(Orfeo)的首演。

他的作品帶有些許的浪漫色彩,而且偏好使用奏鳴曲式,一聲寫了70多首的交響曲和各式器樂作品。

這首D大調協奏曲,是極少數的專為低音大提琴而創作的作品。

第二首 法朗克的《A大調低音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Cesar Franck sonata in A major, 2nd mov)

塞扎爾·法朗克(César-Auguste-Jean-Guillaume-Hubert Franck)出生在荷蘭聯合大公國(United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15歲就考入音樂院,是一名極為出色的作曲家及管風琴家,李斯特曾經誇讚他的管風琴演奏技術堪比巴哈在世(儘管李斯特沒聽過巴哈的演奏)。在畢業後,他曾經短暫的在外界尋找工作機會,但是那時候演奏家還不能靠著開演奏會賺錢,私人的演奏機會又時有時無,1842年的時候,法朗克只好回到比利時,當一名全職的音樂教授直到過世。在教書的期間,法朗克依然瘋狂的鑽研和精進管風琴演奏技術。

他的作品充滿了複雜的和聲及對位(簡單說,就是讓旋律與旋律間相互輝映,相互對話,相互競爭的寫作方法,所有的旋律都有獨立的生命力和重要性,而不是以某一旋律為主,其他聲部做為陪襯伴奏。)。

第三首 博泰西尼的《夢遊者幻想曲》Giovanni Bottesini Fantasia “La Sonnambula)

博泰西尼(Giovanni Bottesini)在義大利出生,父親是一位作曲家及豎笛家,幼年時他跟父親學習基礎樂理,也曾經在樂團演奏過定音鼓,以及學習小提琴。天賦異稟的博泰西尼非常想進入音樂院好好學習,但是因為家境貧困,他必須為自己爭取獎學金,偏偏當時音樂院的獎學金只有巴松管和低音大提琴兩個缺額,他只好放棄小提琴,改拉低音大提琴。四年後,博泰西尼的名聲傳遍米蘭,人們稱他是”低音大提琴的帕格尼尼”。除了演奏之外,他也接下了很多樂團和歌劇院的指揮職務。

第四首 舒伯特的《大琶琴奏鳴曲》( F. SchubertArpeggione Sonata )

這首樂曲在第一屆知識王的大提琴篇出現過,這裡知音就不要再介紹嘍。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九週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九週答案 凡艾克《美麗的少女達夫妮》

本週獎品-USB小夜燈

得獎名單

陳♪亦

陳♪晨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十週

由於9/15舉辦知音音樂會停課一天,無法答題,這週的音樂知識王答題時間將延長一週(9/11-9/24),同時獎品數量會增加一倍。

這週的主題是豎琴(Harp)

說到豎琴,大家最常想到的應該是希臘神話裡小天使和美麗的女神們人手一把的撥弦樂器。

很遺憾的,那並不是豎琴。而是里拉琴(Lyre)…

那,中古世紀歐洲的吟遊詩人(troubadour)還有宮廷弄臣(rigoletto)手裡拿的那一把呢?

很遺憾的,那也是里拉琴。

要怎麼分辨里拉琴和豎琴呢?

很簡單,從外型來看琴身接近三角形的是豎琴,接近圓角方形、四方形的是里拉琴。里拉琴的主要支撐臂與弦平行,負責張著弦的通常是一根較細的木棍,整體結構是ㄇ字型。為了方便手持和攜帶,里拉琴的琴身通常較小,有些甚至沒有共鳴箱(就是弦下面的空腔,用來擴大聲音,改變音色)。豎琴的體型較大,主要的結構像是 > 的形狀,弦的下方有很大的共鳴箱。

接下來要介紹一下本週的主角了,豎琴的歷史非常非常的久遠,因為只要把弦張在簡易的木頭架構中間,就可以做出一把簡單的豎琴了,所以在世界各國幾乎都有類似的樂器,而且年代都可以追溯數千年以前的銅器時代(順帶一提在中國叫做豎箜篌)。關於豎琴的歷史實在太長,這裡知音就先偷懶略過了。

先來看一下豎琴的結構

知音為大家一下較不常看到專用名稱

tuning pin 調音釘
soundboard 響板(負責接收弦的震動並傳遞到共鳴箱)
padel 轉調踏瓣

Harp.svg
By Martin KraftFile:Harfe.svg, Own work, CC BY-SA 3.0, Link

接下來要介紹一下本週的主角了,豎琴的歷史非常非常的久遠,因為只要把弦張在簡易的木頭架構中間,就可以做出一把簡單的豎琴了,所以在世界各國幾乎都有類似的樂器,而且年代都可以追溯數千年以前的銅器時代(順帶一提在中國叫做豎箜篌)。關於豎琴的歷史實在太長,這裡知音就先偷懶略過了。

關於豎琴的一些冷知識

豎琴依照琴身大小不同,從16弦到47弦都有(如果你的手夠長,錢也夠多,也可以訂製一台60弦的..)。47弦的豎琴高度超過180公分,重量在30公斤以上,價格超過60萬。

豎琴的弦是用尼農繩(nylon)製造,基本上有三種顏色,音階裡面的Do(C)是紅色,Fa(F)用藍色或黑色,其他的弦是白色。

彈鋼琴的小朋友們看到這裡大概會有疑問-“遇到有臨時記號要升降音的時候要怎麼辦?”

扳動弦上面的小把手就可以升降音嘍。

“那轉調的時候不就要停很久….?”

靠近演奏者腳邊的位置有七個轉調踏板,每個踏板有三段,最上面是降音(flat),第二段是還原(natural),第三段是升音(sharp),轉調完全沒有問題,而且轉調後指法也不用改變,比鋼琴更方便。雖然只有47根弦,豎琴能演奏的音其實比鋼琴還多。

豎琴的演奏者通常只用8根手指,小指非常少用。因為要用指尖撥弦,所以跟彈鋼琴一樣不能留指甲,而且手指都會長繭。

豎琴有它自己專用的演奏曲目,因為可以彈出和絃,音域也夠寬,所以也常演奏為鋼琴和吉他而寫的曲目。

請問這段錄音屬於下面哪一首樂曲呢?

 

第一首 亨德密特的《豎琴奏鳴曲》(Paul Hindemith – Harp Sonata )

亨德密特是德國的現代作曲家,是新事實派(Neue Sachlichkeit 這真的很難翻譯啊,可以說是客觀、以物直觀、從事實出發等等)的要角,這個192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運動講究反浪漫和情感表現,而只是赤裸裸的呈現事實。這點在這首豎琴奏鳴曲裡面也可以聽得見,他的曲趣在於音樂動機和和絃的發展,不是表現作曲者或演奏者的”情感”。

第二首 卡塞拉的《豎琴奏鳴曲 op.68》(Alfredo Casella: Sonata per arpa op.68)

卡塞拉出生於義大利的音樂世家,成年後考入著名的巴黎音樂院,跟隨佛瑞(Gabriel Fauré)學習作曲,他的同學們包含拉威爾(Maurice Ravel),求學期間還認識了德步西( Claude Debussy)’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等等一大票現代音樂最重要的作曲家。儘管他深受後浪漫樂派及現代樂派的薰陶,卡塞拉對音樂界最重的貢獻,卻是他發起的韋瓦第復興運動。

第三首 杜塞克的《c小調豎琴奏鳴曲》(Jan Ladislav Dussek Sonata for Harp in C Minor)

杜塞克是著名的捷克作曲家及鋼琴家,出生於古典時期晚期,作品風格又略帶浪漫色彩的杜塞克曾經放棄作曲而去經商,可惜他的生意頭腦並不如擅長寫喜歌劇的奧芬巴哈,家世也沒有開銀行的孟德爾頌那麼優渥,最後以失敗告終,只好繼續從事鋼琴演奏。他的作品數量不多,而且因為作曲的知名度不夠高,對當時的作曲家們的影響也很有限。

在這個演奏版本的第一到第二樂章之間,大家會聽到稀稀落落的掌聲,那可不是因為這位音樂家演奏的不好,而是有些聽眾不曉得”樂章之間不可以鼓掌”。所以知音要再提醒大家,除了爵士樂和歌劇的精彩演奏段落以外,聽奏鳴曲、協奏曲和交響曲時,千萬別在樂章中間鼓掌喔!

第四首 朱利安尼的《第八號F大調豎琴奏鳴曲》(Giovanni Francesco Giuliani Harp Sonata No. 8 in F major)

朱利安尼是一位居住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作曲家兼演奏家,他精通小提琴、大鍵琴、豎琴還有歌唱。關於他的資料大多是義大利文,有機會時知音再為大家補充…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八週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八週答案 舒伯特《a小調奏鳴曲 D.485》

本週獎品-表情療癒小盆栽

得獎名單

黃♪倫

林♪恩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九週

上過小學的人,一定都吹過直笛。直笛輕便好攜帶,發音容易又不耗氣,因為很多孩子學了直笛之後,喜歡拿它來吹兒歌和卡通歌曲,直笛常常被認為是兒童專用樂器,只能拿來吹吹簡單的歌曲而已。

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直笛的正確翻譯應該是木笛(recorder),它的發音方式是透過笛頭的塞子集中氣流,讓氣撞擊氣唇(labium),所以又被稱為木塞笛(block flute)

它能吹的音區很狹窄,只有兩個八度多一點點,但是從非常短的超高音(sopranissimo)到及極低音(sub-contrabass),各種不同尺寸的木笛加起來,卻足以涵蓋一個管弦樂團能演奏的音區。

在現代長笛(有按鍵的貝姆式長笛)發明以前,從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到巴洛克時期(Baroque),木笛一直是各種樂團編制裡最重要的木管樂器,而且不僅僅是皇宮貴族,在街頭藝人的演出和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木笛也都是最常被使用的樂器。

請問這段錄音屬於下面哪一首樂曲呢?

 

第一首 凡艾克的《美麗的少女達夫妮》(Jacob van Eyck – Doen Daphne D’over Schoone Maeght )

這首歌出自於凡艾克的木笛曲集《笛子的快樂花園》(Der Fluyten Lust-hof)。凡艾克是16世紀末期的一位荷蘭貴族,專精於演奏掛鐘(沒錯,就是像大笨鐘一樣的那種鐘)、木笛和管風琴,同時也是一名作曲家。

《笛子的快樂花園》裡面幾乎所有的歌曲都是當時流行的民謠,每一首歌都從主題-也就是民謠的旋律開始演奏,接著是凡艾克為旋律寫的各種變奏,通常都是由慢到快,由簡單到複雜排列,所以大部分歌曲都以極快的速度結束。

第二首 凡艾克的《小丑》((Jacob van Eyck – Boffons)

第三首 特雷曼的《幻想曲第三號》(George Philipp Telemann fantasie nr. 3)

特雷曼是17世紀末時德國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也是巴哈的死黨和仰慕對象,他的作品涵蓋了長笛、木笛、小提琴、法國號、小號、室內樂、管弦樂和歌劇,幾乎是當時流行的所有類型。

這首幻想曲出自於他《寫給長笛獨奏的12首幻想曲集》(TWV 40:2-13),以長笛來演奏時已經具有相當高的難度,對音域狹窄沒有按鍵,半音指法又很困難的木笛來說,難度更是增加不少。

第四首 巴哈的《無伴奏長笛組曲》(J.S. Bach Partita BWV 1013)

這是巴哈留下來的唯一無伴奏長笛作品,與韓德爾(Handel)和韋瓦第(Vivaldi)的風格不同,這組作品的旋律更像是順著樂音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而寫作,而不是像其他作曲家一樣,為了讓觀眾更容易聽懂而加入了流行的寫作手法(例如頑固音),或者為了增加情緒感染力而故意讓前後樂段更相似。

這首樂曲既能發揮長笛的音色和演奏特點,也具有相當標準的巴洛克風格,是長笛演奏者必練的經典曲目

第七週音樂知識王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七週答案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本週獎品-3D立體迷宮

得獎名單

王♪毅

廖♪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