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在十年前創造iTunes的付費下載方式,讓唱片業者又愛又恨,雖然增加了營收的來源,減少廣告成本,每首歌的利潤卻少的可憐。iTunes的廉價和便利減少了部分的盜版風氣,我們再也不必為了一首主打歌去忍受其餘十多首的垃圾,而且還可以隨時重新下載,不必擔心珍貴CD損壞刮傷。

NEWS

iTunes 曾經為蘋果和唱片業帶來了數百億美金的營收,但是,這幾年新興的線上聆聽服務開創了新的模式,以聆聽次數計費,相較於iTunes每0.99美金的價格,這些線上音樂每聽一次只要幾美分!

幾個月以前台灣曾經有一篇報導講述音樂系畢業的學生紛紛轉行(請看知音的剪報),稱他們是一群”吃不飽餓不死”的社會新鮮人,如果從事本行只能教教學生,每年數百個音樂系畢業生,僅有不到十分之一能以演奏為業,找到一個可以棲身的職業樂團。聽眾減少是古典音樂界最大的隱患,沒有聽眾就養不起音樂家,當然,更賣不出CD。在線上音樂服務興起之後,出專輯需要的成本可以精簡成錄音和行銷,似乎給了更多獨立音樂家和獨立樂團生存的機會。但是,線上音樂服務付給音樂家的版稅並不多,流行音樂的銷售打開了,古典音樂的聽眾卻萎縮了,獨立音樂家比以前更貧窮。這幾年更新的音樂服務出現了, Spotify和 Pandora之類的線上聆聽以更低的收費進入市場,很快就吸走數以千萬計的使用者。每首歌被聆聽的次數增加許多倍,版稅卻只有原來的數十分之一。NYTimes 在這篇報導中提到的前衛大提琴家Zoë Keating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的音樂在六個月內被播放了數百萬次,卻只拿到1,652.74美元的版稅,相當於每次0.42美分,也就是0.126塊新台幣。如果只仰賴線上音樂銷售維生,她的收入還不如街上的遊民。大家記得十年前以流浪到淡水成名的兩位走唱音樂家嗎?這首歌到現在都還是KTV裡的必備曲目,電視、廣播和KTV業者每年都要為這首歌付版稅,但是分到李炳輝手上,一個月剩不到一萬元。
雖然某些樂觀的人認為當這些線上服務更普遍,版稅收入和比例就會增加,實際上是不是如此,可能還要經過下一個十年才會知道。在這樣的版稅寒冬,音樂家們可能要先勒緊褲帶,多兼幾份副業才能捱到那一天吧!
NYTimes原文

Zoë Keating的個人網頁

Spotify線上音樂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