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剪報的主要內容是鋼琴家陳瑞斌談演奏蕭邦(Chopin)的困難,但是這篇新聞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鋼琴家的痛苦-要適應不同的鋼琴。大部分的音樂家都可以帶著自己的樂器四處旅行,即使是大提琴這種大型樂器也不例外。馬友友(Yo-Yo-Ma)每回坐飛機都要為他的大提琴買一個位置,以避免運輸造成損害(不過他的琴坐經濟艙還是頭等艙知音就不知道了呢)。唯有鋼琴家不能帶著自己的鋼琴巡迴演出(當然這也有例外,鋼琴家齊瑪曼Zimmerman以往都是帶著自己的鋼琴四處演出,只不過近來收斂了些,只帶鍵盤和打擊系統而已…)。適應樂器是鋼琴家最苦惱的事,雖然大型的音樂廳都會準備好幾架鋼琴讓音樂家挑選,還是有很多音樂家找不到喜歡的鋼琴。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昂貴或名牌琴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即使是Steinway & Sons也有音色和觸鍵靈敏度的差異。上回李雲迪到國家音樂廳演出,就挑不到喜歡的鋼琴。(嗯…國家音樂廳的庫房已經是夢幻級的了,有貝森朵夫、Steinway & sons、Yamaha和Kawai的頂級琴)

轉載自 中央社 網址: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7110173&pType0=aOPL&pTypeSel=0

(中央社記者林琳台北11日電)鋼琴演奏家陳瑞斌2008年元月開始巡迴世界演出。他說,年輕時 彈蕭邦,注重技術的完美;人生閱歷日深,他希望對蕭邦音樂的詮釋能衝擊人心,重要的是希望他所彈的鋼琴也能配合。

在一般人看來,鋼琴演奏家似乎是巡迴演出最來去自如的,無需擔心珍貴的樂器運送及維護問題。陳瑞斌說:「其實不然。」適應每個音樂廳裡不同的琴,對於演奏 家是很大的挑戰,關係到演出的心情和表現。

六月六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蕭邦音樂會,調琴師在音樂會開始前的半小時仍在調音。陳瑞斌說:「鋼琴演奏家挑琴,因為,如果琴的反應比手指慢,想表達的就難 反應出來。」

「演奏家與鋼琴之間的互動,下意識傳達到手指尖,手指如何透過琴表達,有時會受限,傳達出來的不是我的東西」。

演奏家臨場的表現和鋼琴間的關係,觀眾通常只知其一。陳瑞斌說:「如果是一台我不認識的鋼琴,無法由我的意志去控制,臨場心態要如何克服,如何設法得心應 手,應該是圈內人也想知道的故事。」

陳瑞斌說,他從十六歲就應邀在奧地利的蕭邦音樂節演奏,對於蕭邦的作品非常熟悉,演奏蕭邦的樂曲應該是件輕鬆的事。不過,演奏的年齡層次不一樣,他希望每 一場蕭邦音樂會都能讓觀眾有深刻的感受,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蕭邦是一位爭議性最大的作曲家,彈奏蕭邦沒有一個標準。我指導的學生,10個學生彈同一首曲子,10個人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感受不一樣。」

他特別強調心靈的觸動。蕭邦鋼琴奏鳴曲第二號降b小調作品35「送葬進行曲」的終結部份,對於演奏家是很高的挑戰。

陳瑞斌說,在維也納當學生的時候,班上一位高材生練這段不到90秒的小音符就花了兩年的時間。六月六日的音樂會後,他也特別調出當晚的錄影帶,回顧自己的 表現,看看自己是否能讓觀眾聽得清楚「這些小東西的美」。

詮釋蕭邦的音樂,陳瑞斌說:「蕭邦不同於德國的作曲家,他的音樂裡有波蘭人的溫和與法國人的感性。」長年飄泊的人生閱歷,讓他與作曲家的感受更近。

紀念蕭邦誕辰200週年,兩年前陳瑞斌世界巡演的第一站是美國加州,八月下旬他在加州還將有兩場演奏會,都是可容納三千人以上的音樂廳。

出生於台灣、受教於德奧及東歐音樂家,旅行全球演奏的陳瑞斌說:「華人詮釋的蕭邦,應會給愛樂者不同的感受;我希望能無憂無慮的彈蕭邦,包括遇到能讓我得 心應手的琴。」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