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八週

學鋼琴到了一定程度以上都會彈到奏鳴曲,可是,你知道什麼是奏鳴曲嗎?

什麼是奏鳴曲(sonata)

簡單來說,奏鳴曲就是採用奏鳴曲式(sonata form)來創作的樂曲
每一首奏鳴曲通常由三到四個樂章組成,每一個樂章以不同的速度術語為標示,通常都以快-慢-快的速度安排,例如第一樂章allegro第二樂章andante。
巴洛克時期或更早的奏鳴曲,則常用慢-快-慢-快的排列方式。

奏鳴曲的第一個樂章照例應該使用奏鳴曲式,其他樂章則沒有任何規則,可能是小步舞曲(minuet),奏鳴曲式,輪旋曲(rondo),甚至是幻想曲(fantasia)。不
過作曲家也常常打破規則在第一樂章使用非奏鳴曲式,例如莫扎特的KV331奏鳴曲就用了變奏曲式。

奏鳴曲的每個樂章之間除了調性(key)以外,通常沒有任何關連,主題旋律和曲風有可能完全不一樣。因此每個樂章可以獨立演出,而不會影響音樂的整體性。

不過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經常在慢板結束時寫上華彩段落(cadenza 就是音樂家自由表現演奏和即興技巧的段落)作為和快板的銜接,有時也會寫上一小段過門(bridge 就是讓調性和旋律可以合理銜接的小片段)來銜接。這時候就必須要完整演奏兩個樂章。

那什麼是奏鳴曲式呢(sonata form)?
如果用韓劇做為例子,奏鳴曲式就像是一套固定的劇本,它通常將整齣戲分為三段-呈示部(exposition),發展部(development)和再現部(recapitulation)。

呈示部(exposition)會先展示這個樂章的主題(theme主旋律),主題通常會分為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就像劇中的男女主角。呈示部的結尾通常會轉調,就像描述男女主角的戀情時,必定要留下一些不安的因素和伏筆。

發展部(development)會利用呈示部已經出現過的旋律片段,進行變奏、轉調甚至加入新的元素。這一段常會頻繁的轉調,就像主角遭遇車禍、失憶完全變了個人。有時候還會在主題中加入新元素,就像劇中常常出現的第三者、反派的父母。在這一段主題很少完整出現,因為盡可能的偏離和改造主題,再現部時聽眾才能獲得更大的滿足,而且發展部的各種變奏正是作曲家最能展現技巧的段落。

再現部(recapitulation)會讓主題完整的再次出現,而且最後會結束在原本的調性,就像戲劇尾聲男女主角修成正果步入禮堂。也有少部分的作曲家會在結束的段落加上尾聲(coda),這就像劇尾的片花啦…。

奏鳴曲用在哪裡?
差不多所有的樂器都有用奏鳴曲式創作的樂曲,而除了標題是奏鳴曲的樂曲外,協奏曲(concerto)和交響曲(symphony)的第一樂章也常使用奏鳴曲式來創作。

請問這段錄音屬於下面哪一首樂曲呢?
*注意*
因為本週曲目較長,答案一定會從第一樂章選出,第一樂章的長度請看各樂曲的標示。

 

第一首 史卡拉第的《b小調奏鳴曲 K.27》(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 Sonata in B minor, K. 27)

史卡拉第是17世紀的義大利作曲家,一生寫了555首鍵盤奏鳴曲(為當時的鍵盤樂器,如大鍵琴和古鋼琴而寫)。史卡拉第的創作奠定了鍵盤樂器上奏鳴曲式的基本架構,對古典樂派的作曲家也有很大的影響。

這首奏鳴曲屬於巴洛克風格,整首樂曲非常短,使用的和聲簡潔清楚,大部分著重在兩個聲部的旋律互動,而不是和聲的變化。

第二首 海頓的《降E大調奏鳴曲 Hob. XVI:49》(Joseph Haydn Piano Sonata nº 59 in E flat, Hob. XVI:49)

第一樂章從0:00到8:00

這首算是早期古典樂派的風格,和上一首史卡拉第的作品相比,和聲運用的較多,也利用短小動機來鋪陳,主題旋律很清楚而另一個聲部通常只是伴奏。

第三首 莫扎特的 《A大調鋼琴奏鳴曲 Kv.331》 (A. Mozart Piano Sonata No 11 A major K 331)
第一樂章 0;00-13:10

這一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用變奏曲形式寫作,主題之後接續6段變奏,裡面使用的變奏方法可以說是莫扎特變奏風格的精華,是他相當受歡迎的作品。作品的第三段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土耳其進行曲(Alla Turka)。

第四首 舒伯特的《a小調奏鳴曲 D.845》(Franz Schubert – Piano Sonata in A minor, D. 845)

第一樂章0:00-11:40
雖然很多人稱他為歌曲之王,但是舒伯特在鋼琴和弦樂上的作品也相當的優秀,例如知名的鱒魚五重奏。這首編號D.845的作品與前面幾首在曲風上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它的旋律及和聲已經屬於浪漫派的風格,不但和聲的層次感較豐富,聲音厚重,整個樂章的速度變化也非常大。
這首樂曲曾經用在日本動畫 《交響情人夢》(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看過動畫的人應該會覺得很熟悉。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六週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六週答案 莫扎特《第19號弦樂四重奏》

本週獎品-豪華魔幻陀螺

得獎名單

陳♪亦

石♪庭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七週

什麼是管弦樂曲(orchestra music)?

簡單來說就是寫給管弦樂團演奏的樂曲。

那什麼是管弦樂團呢(orchestra)?

就是以弦樂聲部為主,再加入木管(例如長笛、豎笛)或銅管(例如小號、法國號)或打擊樂(percussion)聲部的樂團。

那管弦樂團和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stra)有什麼不一樣呢?

交響樂團是指可以演奏交響曲,具有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有時候還要加入管風琴或者鋼琴等鍵盤聲部)這些聲部的樂團。理論上來說,管弦樂團對於樂器編制的要求比較寬鬆,只要有弦樂和任何其他聲部就可以。

不過近年來,管弦樂團和交響樂團已經很少這樣區分,大部分管弦樂團也採用交響樂團編制,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只要是寫給管弦樂團管演奏,都可以稱為管弦樂曲,所以管弦樂曲的曲風和曲式可以說毫無限制。這次知音選的曲目,就包含了交響詩、序曲、舞曲等。

請問這段錄音屬於下面哪一首樂曲呢?

 

第一首 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奏(Richard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理查史特勞斯跟維也納的史特勞斯家族一點關係也沒有。這位德國作曲家生於浪漫派晚期,與馬勒、華格納同為浪漫派晚期的代表。大家聽到浪漫派可能會以為是談論愛情或是各種軟性情感的風格,其實浪漫派指的是在曲風、曲式和和聲的運用上更加自由而且隨心所欲,他們的作品如果用當代流行歌的標準來看,根本一點也不”浪漫”,例如這一首向哲學家尼采致敬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充滿了引人深思的音樂鋪陳而不是浪漫的旋律。

樂曲一開始使用管風琴的極低音作為背景,鋪敘出深沈寬廣的空間,然後再用銅管樂器的音色及和聲進行,創造出太陽初昇萬物乍亮的景象。正好暗喻了尼采藉由查拉圖斯特拉這個角色,將要敘述出令人驚駭的超人和永劫回歸的理論。

因為史丹利庫伯在《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中使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為太空場景的背景音樂,後來很多電影也跟著如法炮製,漸漸的,這段序奏已經成了描述浩瀚太空的標準配樂了呢。

第二首 布拉姆斯的《第五號匈牙利舞曲》(Johannes Brahms — Hungarian Dance No.5)

這首匈牙利舞曲以羅姆(roma)音樂為素材,最著名的特色就是兩個速度差異很大的主題不停交錯,大幅度的漸快漸慢還有強弱變化,讓整段音樂充滿張力。

第三首 孟德爾頌的 《仲夏夜之夢》序曲 (F.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夢》是為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而做的配樂,整組一共有13首。這齣描寫精靈王奧伯龍夫婦和幾對凡人情侶的情感糾葛的戲劇,不僅有令人動容的愛情,也有繽紛神奇的魔法世界,是莎士比亞相當受人歡迎的劇本。

第四首 哈查都量的《劍舞》(Aram Il’ich Khachaturian: Sabre Dance)

這首樂曲選自芭蕾舞劇-蓋雅涅(Gayane)中,獵人出征前在馬上揮刀的戰舞。緊湊快速的節奏還有銅管樂器的半音滑奏是它的主要特色。

音樂知識王第五周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五週答案 皮亞佐拉《自由探戈》

本週獎品-綠茶便條紙

得獎名單

陳♪羽

林♪恩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六週

 

什麼是弦樂四重奏呢(string quartet)?
就是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組成的小型室內樂形式。

弦樂四重奏是誰發明的呢?

弦樂四重奏是由海頓(Joseph Haydn)發展出來的演出形式。在海頓的時代,貴族家裡的樂團總監和指揮都要兼任作曲家,因為貴族常常希望能附庸風雅的擁有一些自己專屬的音樂,而且音樂對他們來說就像是服飾一樣,要隨著場合和應用範圍改變,還要能跟上流行。所以海頓常常要為了迎合各種場合和氣氛,而創作新的樂曲,或者改變樂團的樂器配置。海頓自己也非常喜歡在樂器的配置和演奏形式上做各種不同的實驗,在1770年左右他寫出了第一首由弦樂四重奏演出的音樂,從此弦樂四重奏就正式的誕生了。

請問這段錄音屬於下面哪一首樂曲呢?

第一首 莫扎特的《第19號弦樂四重奏》(Mozart: String Quartet No.19 in C Major, KV. 465, “Dissonance”, Mov. I)

這首以不諧和的和絃開始的樂曲,是莫扎特創作的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也是他提名獻給海頓的作品之一。

第二首 海頓的《弦樂四重奏 op.76 第五號》(Joseph Haydn String Quartet Op. 76 No. 5)

作品編號為76的六首弦樂四重奏,是海頓最後一組弦樂四重奏作品。

第三首 貝多芬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 op.59 第一號》(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59, No. 1)

第四首 拉威爾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Maurice Ravel – String Quartet in F )

作為浪漫後期的代表作曲家,拉威爾擁有無比精準和華麗的和聲寫作技巧,還有無比的創意。這首以撥奏開始的弦樂四重奏,可以說充分運用了這些弦樂器的性能和各種演奏技巧,打破了弦樂四重奏因為缺乏音色變化,只能專注於追求旋律和寫作技巧的限制。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四週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四週答案 巴哈《F大調協奏曲》

本週獎品-蠟筆橡皮擦

得獎名單

魏♪千

陳♪騏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五週

手風琴(accordion)是用手臂一邊拉壓風箱吹氣,同時用手指彈奏鍵盤的簧片樂器。它的發音原理就是在手壓下琴鍵時,打開對應的風管吹響簧片,跟管風琴、口琴還有口風琴一樣。

用手臂控制的風箱,讓手風琴可以在發音後繼續漸強或漸弱,而鍵盤另一側的和絃鍵,讓它在演奏旋律的同時,也可以奏出和絃伴奏或者和絃的持續音,如果演奏者技術夠厲害,一台手風琴就等於是一人樂團,可以同時奏出旋律、和絃伴奏和背景節奏。它的體積不大,方便攜帶,而能發出的音量和聲音的豐富程度又相當高,可以說是街頭藝人和民俗舞蹈的最佳伴奏樂器,也經常被使用在各種舞蹈,如波卡(polka)、探戈(tango),和歌唱,在南美洲和歐洲都非常流行。

琴鍵式手風琴

Piano-Accordion.jpg
By Henrydoktorski, Henry DoktorskiOwn work, CC BY-SA 3.0, Link

按鈕式手風琴

ButtonAccordeon.jpg
By No machine-readable author provided. Arent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 No machine-readable source provided. Own work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CC BY-SA 3.0, Link

 

Bandoneon

Buenos Aires - Bandoneon tango player - 7435.jpg
By © Jorge Royan / http://www.royan.com.ar, CC BY-SA 3.0, Link

如果用按鍵的型態來分,手風琴可以分為鍵盤式(keyboard accordion)和按鈕式(button accordion)兩種,鍵盤式可以演奏的音較少,按鈕式的音較多,但是手指的動作較為困難。另外還有的一種小型的按鈕式風琴-bandoneon,主要用來演奏阿根廷的探戈和烏拉圭、立陶宛等國的傳統音樂。

請問這段錄音屬於下面哪一首樂曲呢?

第一首 伊萬拉里歐諾夫(Ivan Larionov )的《葛令卡》(Kalinka )

這首創作於1860年的歌謠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俄羅斯民謠了,這首根據同名的傳統舞蹈而寫的歌,不但具備濃厚的俄羅斯風味,也在首演後就被俄國甚至世界各國認為是俄國風格的代表作品。在任天堂紅白機推出時,又因為使用於著名的”俄羅斯方塊”遊戲,讓它更為流行。

第二首   蒙地的《查爾達斯》(Csárdás – Vittorio Monti)

這首以羅姆(roma)音樂風格寫作的樂曲原本是為小提琴而寫的,因為手風琴是羅姆族的流行樂器,音域寬又具有強大的表現力,特別適合用來演奏這種類型的音樂,很多手風琴家都會演奏它的改編版本,可以說已經成為手風琴的經典必學曲目嘍。

第三首   皮亞佐拉的《自由探戈》( Astor Piazzolla-Libertango)

如果說探戈(tango)是阿根廷的靈魂,皮亞佐拉就是喚醒這個靈魂的心臟。皮亞佐拉的創作,將探戈音樂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時也讓傳統的bandoneon琴隨著探戈廣為流行。

自由探戈是皮亞佐拉的創作,最常被使用在電影和各種媒體的作品,也已經有非常多的深入介紹,這裡知音就不再贅述了。

第四首   皮亞夫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Édith Piaf)

手風琴是巴黎街頭最常出現的樂器,也是法國香頌(chanson)的常用伴奏樂器。浪漫的音色、花俏卻不俗氣的裝飾奏,還有輕巧而不沈重的旋律,就是法國手風琴音樂最主要的特色了。也因此,每當電影中出現法國街頭的場景,幾乎都是用手風琴作為背景音樂。
這首創作1945年的歌曲,可以說是法國香頌的代表作品,可能也是很多人唯一聽過的香頌了吧。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三週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三週答案 小約翰史特勞斯 歌劇《蝙蝠》序曲

本週獎品-星空便利貼

得獎名單

何♪欣

石♪庭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四週

什麼是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呢?

這就要先從 cappella講起了。很久很久很久前開始,教會的聚會活動就會加入音樂演奏、詩歌演唱或是清唱劇(就是沒有動作,只靠演唱表現戲劇內容和對白的戲)來增加儀式的莊嚴感,還有信眾的參與。最早,這些活動都是由教會內的牧師擔任,所以就有了cappella一詞,用來指稱一群負責詩歌演唱的牧師。到了西元1600年左右,因為音樂教育和這種聲樂演唱形式越來越普及, a cappella就逐漸變成無伴奏聲樂合唱的代名詞嘍。

a cappella的演唱內容和方法毫無限制,可以演唱傳統四部合聲的曲目,各種”器樂作品”,流行歌,甚至用模仿樂器效果(B-BOX…)的方式來演唱交響樂。它的組成也不侷限於傳統合唱的S-A-T-B(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

A cappella與傳統合唱(choir)最大的差別是合唱通常只演唱專為聲樂創作的曲目,所以大部分都有歌詞。a cappella則常常演唱改變自為樂器和樂團而做的曲目,所以通常都以各種狀聲詞來模擬樂器的音效,某方面來說,其實很像B-Box的口技。可是隨著聲部增加還有演唱方法的改變,大多數團體也演唱有歌詞曲目,或者加入伴奏,所以a cappella與合唱的界線已經相當模糊

請問這段錄音屬於下面哪一首樂曲呢?

第一首 國王歌手(King Singers)演唱的羅西尼的歌劇《塞爾維亞的理髮師》序曲(Gioachino Rossini : The Barber Of Seville )

國王歌手King Singers成立於1968年,由一群剛從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的聲樂家組成,他們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成立最久,也最著名的a cappella團體。他們演唱的曲目領域非常廣泛,除了合唱曲,也不停的改編交響樂、器樂、室內樂。當然,演唱時豐富的表情和詼諧的動作,也是他們的招牌賣點呢。

第二首   由Carmel演唱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5)

Carmel A-Cappella是來自以色列海法的女性合唱團體,也是少數的純女性無伴奏演唱團體。與純男性或混聲團體相比,女性團體的低音聲線較為單薄,因此真正不使用伴奏的女性演唱團體較少一些。
在演唱非聲樂作品時,因為樂器沒有”歌詞”,所以演唱者必須根據樂器的演奏法旋律和音色配上各種di da ta ru li la re…等歌詞,別看她們演唱得很輕鬆,要讓舌頭達到這麼快速的發音,是要練習很多年的呢。

第三首   由Les Swinger Singers演唱巴哈的《F大調協奏曲》慢板樂章( J. S. Bach Concerto in F Major largo)

成立於1962年的Les Swinger Singers(原名為法文,英文拼法為Swingle Singers)由男女高低音聲部各兩名組成,與其他團體較為不同的是,她們在演奏時會加入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和爵士鼓作為伴奏。

第四首   BYU Vocal Point演唱的It Is Well with My Soul

BYU Vocal Point是在1991年由基督教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兩名學生Dave Boyce和Bob Ahlander創立。他們在拜訪美國東岸的學校時,發現幾乎無伴奏合唱社團在每個大學都相當流行,回到BYU時便找來Jill Petersen-Lex當音樂顧問,開始徵選成員,創立了第一代的Vocal Point。
Vocal Point是極少數以宗教歌曲為主要演出曲目的團體,正好就如A Cappella一詞的原意。不過這種以有歌詞的曲目為主的演唱方式,其實已經相當接近合唱(Choir)。

第二屆音樂知識王第二週答案及得獎名單

第二週答案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

本週獎品-特大型可愛涼風扇

得獎名單

鍾♪羽

何♪蓉